失業率長期高居8%以上 美國制造業兩成訂單回流本土
以金融、服務業和消費構筑的美國經濟自2008年以來長期低迷,失業率長期高居8%以上,期間甚至突破10%。大選在即,政黨承受巨大的壓力,美國國策正在變化,重振制造業成為必然。
很多美國人一夜之間發現,中國制造的商品已經不再便宜了!曾經利用發展中國家低廉勞動力和匯率發展起來的美國制造業驀然發現昔日的競爭優勢正在消退,重返美國本土悄然成為一股力量。這種回流能否解決美國經濟增長的問題?是否會對世界工廠的中國構成威脅?回流是否會長期持續?在美國紐約展開了實地探訪。
ANK是一家華人在美國投資的大型紡織制造公司。該公司負責人楊國良(化名)說,以前公司產品90%在中國大陸下單制造,而現在,至少20%的訂單回流到美國本土。另一家規模較大的華人投資企業協和門窗目前在紐約產量保持最大,而七八年前,這家公司曾想回中國大陸發展。
中國企業也把零配件加工制造放在美國本土
據楊國良介紹,近兩年來,不少美國制造企業來自海外的生產訂單下降20%~30%,本土生產訂單則上升20%~30%。他說,在美國北卡地區,約90%服裝制造業都回流到了本土。
楊國良預計,越來越多訂單生產會留在美國,其中以汽車、家具、服裝和高科技業等回流最明顯,而食品加工業因需求太大,難以將生產遷移到海外。就連許多中國企業,也開始把零配件的加工制造業直接放在美國本土,以求獲得減免地稅。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張岸元博士昨天表示,從大趨勢來看,美國失業率高居8%以上,必須要重振制造業。另一方面,金融危機持續,美國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靠金融業和服務業來支撐經濟,特別是金融業和服務業可吸納的勞動力有限。
美國制造業回流是否增加了美國當地的就業機會,推動工資上漲呢?
紐約下城普通服務人員月工資上漲200美元
在紐約下城區Allen街道八千職業介紹所,老板黃小姐告訴記者,她感覺最近來找工作的人和2008年之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
隨后,來到位于Eldridge街星星職業介紹所,老遠處就聽見里面傳來嘈雜的說話聲。原來,是昨天的求職者王先生今天繼續來找工作。工作人員林小姐告訴記者,最近普通服務人員的工資漲了200美元/月左右,雖然工資有所增加,但來這里找工作的人并沒有明顯變化。而對于物價上漲的壓力,林小姐表示基本生活消費和三四年前相比僅略有增加。
觀點:美國企業在中國建廠仍然劃算
一家美國大型汽車企業不愿具名的內部人士介紹,并沒有考慮過把產能搬回美國。“這是不切實際的。”上述人士說,首先,中國是全球最大車市,而且還在蓬勃發展。此外,中國的產業政策規定,外國車企必須要通過跟中國同行合資才能在國內制造汽車,如果退出勢必牽涉到一系列談判。最后,從工人薪酬來看,美國汽車制造成本也高于中國。
而一度撤離的車企也正在重返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曾將其中國區管理層總部搬回美國奧本山本部,不過,借助引入意大利同行菲亞特,這家老牌車企又開始覬覦在華制造的機會。
資料顯示,早在2004年年底,美國當局就出臺了《美國本土投資法》,希望通過減稅措施鼓勵境外利潤回歸美國境內。不過美國車企對華投資有增無減。目前,通用汽車在中國擁有11家合資企業和2家全資子公司,員工總數超過 3.5萬人。福特汽車在華員工總數也超過2.6萬人。
美國投資銀行專家雷弗斯耐德對記者表示,美國制造業在中國建廠很多年,成本比較低,搬回本土不劃算。奧巴馬政府的制造業復興計劃對那些已經在海外設廠的企業刺激并不大。這些美國企業可能會把工廠從中國搬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區,比如東南亞。
{page_break}
工廠主:回流會否持續還有待觀察
雷弗斯耐德稱,就目前而言,中國制造業還是有競爭優勢,美國在中國建廠還是一件劃算的事情,美國即便重新重視制造業,也絕對不會回到勞動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傳統制造業。而且,制造業復興和工作崗位回流是一個周期性的變化過程,需要政府出臺更多配套的長期政策。
然而,自己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楊國良認為,仍有不少因素阻礙著美國制造業的回歸。首先是美國經濟不景氣,需求還是太弱,小批量訂單可以回流本土,一旦經濟復蘇有大批量訂單,本土生產跟不上。其次,美國長期遠離傳統制造業,配套工廠已逐漸消失。
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力成本比中國仍高出很多,比如汽車業熟練工人是每小時20~30美元,服裝業10美元每小時。即便如此,美國的新一代移民也不愿意從事這種收入低的辛苦工作。
一些紐約華人工廠老板們認為,回流能否長期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
直擊一:美政府大幅減稅鼓勵回流
美國勞工部7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大幅下降,顯著低于預期,并創2008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最近一年以來,美國失業率從2011年7月的9.1%降至今年6月的8.2%。由于美國經濟衰退,政府希望把制造業留在本地,增加就業機會,這也成為美國大選的競爭籌碼,意味著誰創造了就業機會,誰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屆的總統。
在紐約一家星巴克店,記者看到一份宣傳“美國人為美國人創造就業”計劃的宣傳單,店內的小黑板上還寫著“讓我們為美國增加工作”。星巴克發起了“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Create Jobs for America)行動,直接募資超過1100萬美元(如果算上杠桿則高達8000萬美元),它以貸款的方式在44個州創造了超過4000個工作機會。谷歌、花旗銀行等加入了該行動。
其他企業如GLOBALFONDRIES公司在紐約州馬耳他市建立一個價值42億美元的先進硅片廠,其從紐約州政府獲得了13億美元現金補貼和未來15年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日產公司獲得了14.5億美元的貸款,用于美國能源部支持的高科技車輛制造項目,這個項目是美國能源部在田納西州投資18億美元支持建立新工廠的組成部分。
直擊二:0.99美元連鎖店變身1.29美元
記者在紐約街頭看到,以前市區有不少0.99美元的連鎖店,現在已經變成1.29美元的店,里面仍然是那些中國制造的小商品,但按此計算,價格已經上漲了20%。價格上漲的背后,是海外制造的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等高漲,這也是美國制造業紛紛回流的重要原因。
以服裝業的人工成本為例,現在,中國國內工資漲幅已超過生產率增長,中國制衣工人平均工資約1~2美元/小時,雖然比美國制衣工人10美元/小時的工資低得多,但中國工人的工資上漲速度正在加快,差距正在縮小。
而因為油價上漲,過去一年海運價格漲了一倍。另外,海外運輸周期長,這對追求流行的時裝業尤其不利,楊國良說,亞洲工廠到貨一般要2~3個月后,這時候,原本流行的時裝款式已經過時了。
{page_break}
中國勞動力增速低于工資增幅
張岸元對此表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快速提高,普通勞工工資幾年翻數倍,可雇用勞工數量增速減少,比如今年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6667萬人,同比增長2.6%,其增長少于工資14%以上的增幅,這都打擊了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的意愿。而且,歐美工業自動技術水平出現了新一輪的提高,部分對沖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此外,中國對美國的投資設廠也正形成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美國制造業的外流趨勢,這些赴美的投資都承諾了在美國持續穩定地雇用當地工人。
專家:人民幣升值加速外企回流
匯率則是另一推動力。張岸元指出,近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已經接近30%,這已大大提高了美國企業在華設廠的資金成本。如果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這也極大影響美國企業在華設廠的意愿。
雷弗斯耐德則引用當年日本制造業的遷徙來對比。以匯率來看,1971年,美元兌日元為1:360,前幾年約為1:200,現在約為1:76,日元不斷升值也反映出日本制造業的不斷升級,以前美國對日本產品的印象以低端廉價為主,現在的日本制造業成功進行了升級轉型,在日本本土生產的成本越來越高,因而企業紛紛去美國開設工廠(比如汽車制造)。中國未來也可能有類似經歷,隨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制造也將追求附加值高的商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