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經濟影響皮革產業將面臨洗牌
改革開放以來皮革工業的超常發展,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貼著MADEINCHINA標簽的皮革制品,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皮革大國。
調查數據顯示,1952年我國皮革總產量僅330萬張,到了改革開放起始的1978年也不過2600萬張,但是到了2006年竟猛增到2億多張,54年來增長了近59倍或者說改革開放以來增長了8倍,約占全世界皮革總產量的23%,整個行業從業人數達到了500多萬人,皮鞋產量達到了100億雙,約占世界的50%,皮衣產量達到7000萬件。
但日前我們了解到,浙江、廣東、石家莊、天津、河北等地政府已經相繼采取非常嚴格的環保管制措施,強制皮革加工企業上馬污水處理設備,控制皮革制造的污水排放。據悉,針對皮革污水的處理系統,投入巨大,包括每年的維護服用動輒上億元,這是很多小規模皮革加工廠所不具備的資金實力。據悉,在高端皮革領域,蠟染皮是國外皮革使用中的新寵兒,也是一種新的加工工藝下產生的新產品,國外很多人喜歡將這類皮革稱為“有生命的皮革”。這類新產品也許是國內皮革行業面臨“政府行為”的突破點。未來,國內皮革加工領域或將因為政府政策層面的監管,帶來大范圍的行業洗牌,促進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上半年廣西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增長都超過50%,顯示中國紡織服裝與皮革產業正加快向中西部轉移。據統計,2012年1—6月,廣西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8.92億元,同比增長56.20%;實現銷售收入183.31億元,同比增長59.64%。南寧海關數據顯示,1至6月廣西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總值11.9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8%,皮革及皮革制品出口總值0.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7%。
分析認為,這是國內外原料價格波動、國際需求低迷、用工成本攀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取得的成績。西部地區不僅在承接紡織服裝與皮革產業產能上的轉移,而且在品牌建設上也逐漸重視,以廣西為例,近年來,廣西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企業以“轉方式、調結構、上規模、促融合、提質量、增效益”為指導思想,加快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大品牌的培育和內銷市場開拓力度,努力適應市場變化,國內市場銷售實現了較快的增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