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驕子》的完美服飾設計 總有一個審美視角適合你
時裝啟蒙書
從《幸存者》開始,我看過形形色色的真人秀節目。包括形式最簡單、收視率最高的《美國偶像》。如果你對時尚感興趣,一定不能錯過《天橋驕子》,這是一個時裝設計師展示才華的真人秀,它有名模主持、大牌評委,還有一群充滿才華和夢想的時裝設計師,他們手下誕生的服裝不亞于四大時裝周展示的名牌。
最后的優勝者將獲得在ELLE美國版展示作品的機會,十萬美元創業啟動資金、一輛跑車,和在紐約時裝周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的機會。《天橋驕子》把服裝制作過程從幕后搬到幕前,打破人們對設計師只是畫幾張圖,等人家做好,再讓模特兒穿得美美上臺就能大賣特賣的錯覺。其實像打版過程,就有一般人不知道的煩悶與瑣碎。觀眾可以目睹紅地毯上飄逸的曳地晚禮服都是怎么做出來的,成本很低,不超過300美元。而且可以在一家材料行買到所有的布料和輔料,經過設計師的巧手,頂多兩天就可以完工。《天橋驕子》也讓我們看到時尚圈設計師的兩種典型,一種是個性懶散但充滿天分,狀況好時佳作連連的設計師,像Jay。一種是功力扎實、打版近乎完美,卻少了點靈光一現,如Kara Saun。
大牌評委壞嘴巴
像《美國偶像》一樣,《天橋驕子》賣點一在選手,二在評委,它同樣有犀利、批評起人來絕對不留情面的評委。尤以Celine的前任設計總監Micheal Kors和美國版Elle時裝指導Nina Garcia為最。不假辭色的惡評,常讓參賽者當場變臉或眼眶泛紅。
但這只是為節目做效果嗎?第二季參賽者Santino受訪時表示,"絕對貨真價實,他們連私底下講話都是這么直接。"第二季中,Nina Garcia對于Santino服裝多次惡評,讓他站在臺上一臉不服氣顯露無遺,講到這位毒舌女編輯,Santino也沒好氣:"不是演出來的,她就是嘴巴最壞的那個。"
看Micheal Kors的作品,一直以為他是個嚴謹不多話的人,沒想到當起評委來和《美國偶像》的Simmon一樣尖酸刻薄,第二季里還和選手吵起來,十分有趣。為了保證節目的權威性,評委們個個都是時尚界響當當的名字,有著名華裔設計師Vera Wang、新任CFDA 主席Diane von Furstenberg、Calvin Klein設計總監Francisco Costa 等等。僅評委名單一項,已勝過江河日下的《全美超模大賽》許多。而主持人名模Heidi Klum每集必說的臺詞,"One day you are in, next day you are out"也是時尚業殘酷競爭的真實寫照。
看《天橋驕子》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安安靜靜領略設計師巧奪天工的本事。這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真人秀,里面出現的都是真正能制作衣服的設計師,手上功夫遠比嘴皮子工夫要來的重要很多。因此比看《學徒》時耳根清凈多了。《學徒》每到淘汰階段,參賽者們互相攻擊。干得最出色的人如果不懂爭辯,照樣有可能卷鋪蓋回家。由此可見商業操作其實是個很難量化的標準,沒有絕對的對錯,嗓門大、狡猾、死不認錯、臉皮厚,有時不是缺點,反而幫助上位。而《天橋驕子》的比賽相對單純許多,參賽者們靠作品說話,這是真正的實力較量。當然也不排除個別選手偶爾走運勝出。比如第一季最后四進三的關鍵比賽,題目是為一位電視娛樂節目主持人設計走紅毯的禮服。
其中一位選手的作品酷似吊帶真絲睡衣,專業評委們都不看好,但被嘉賓評委也就是主持人本人看中了,一言定江山,保她進了最后三甲。第三季第二集里,一位選手在上臺前臨時趕制的作品讓每個電視機的觀眾都以為他要被淘汰了,Nina Garcia和Vera Wang卻不約而同稱贊,著實讓人跌破眼鏡。幸好大多數時候,比賽作品還是可以一出場就看得出高下,至少你認為特別難看沒新意的衣服,評委們也不會看中。
{page_break}
觀眾可以學到什么
《天橋驕子》是普及時裝知識的入門片。評委的口味、審定在某種意義上也能如法炮制,帶到時裝周去品評各大牌設計師的作品。首先,要在這個選秀節目里混下去,衣服一定不能太簡單。less is more的簡約主義絕對行不通,寧可繁復到臨近上臺還沒完成,也不能讓評委覺得你沒花心思去構思。但是,凡事有度,如果衣服的裝飾過了頭,評委會覺得是joke,如果衣服裝飾不夠、太過講求安全系數,也不能過關。按照評審標準,我猜測如果Calvin Klein,Jil Sander來參賽估計都要敗下陣地來,而類似Armani和Dolce& Gabbana的風格就能進三甲。其次,創新為王。之前提到第二季有一輪比賽要求大家用一個小時在紐約大街上拍照,然后以其中一張照片為靈感設計服裝。獲勝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上衣是從花朵里獲取的靈感。Volume的廓形類似近年很紅的 Balenciaga繭形上衣或者是YSL的郁金香裙子,卻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設計者也是唯一一個在全部比賽結束后獲得Micheal Kors工作邀約的選手。
在看了那么多似曾相似的設計、幾近審美疲勞后,能遇到一個設計理念完全跳出來的作品,可謂久旱逢甘霖,頓時也領悟了業界對Nicolas Ghesquiere、Stefano Pilati、Olivier Theyskens評價如此之高的原因,過去總覺得他們的作品形狀奇怪,看過《天橋驕子》不由感慨做到一種"可穿的奇怪"有多么難得。
當然,《天橋驕子》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娛樂節目,制作人目標首先是高收視率。時裝業的幕后艱辛,是推動節目獲得收視率的法寶,而挖掘新人只是次之又次的副產品。真正的名模都不是靠《American Next Top Model》出名,你不能指望一個超過二十歲,身高不到1.78,體重超過55公斤的女人能成為第二個Gemma Ward,真正的名模早在大街上就被星探挖走了。而真正的新人明星設計師,從名校一畢業,就會因某位大牌時裝編輯、設計師或者明星贊譽而知名于天下,從Zac Posen到Proenza Schouler、Derek Lam再到去年受聘于Versace的christopher Kane,莫不如此。今年3月底,第四季的《天橋驕子》又開始了新一輪海選。已經播畢的第三季最終一回收視率,為Bravo頻道開播以來最高紀錄。節目的轟動效應,令該節目指導老師Tim Gunn所屬Parsons設計學院服裝設計系也變得異常搶手,申請者為節目開播前的兩倍。
創意可以很簡單
時代雜志將天橋驕子評為年度最佳電視節目第5名,理由為:具體而微地呈現出"藝術中最難呈現的創意過程"。創意靈感,在《天橋驕子》里不再是虛幻不可琢磨的東西,比如第三季第一集,要求參賽者只能用從公寓里找到的素材做衣服。于是大家拆窗簾、扯床單,甚至有的找了吊燈、燈罩,還有塑料板凳。第二季中某集,發給參賽者每人一臺照相機,要求他們從紐約街頭拍回任何能夠激發靈感的影象,然后以此為根據制作服裝。比如從下水道石頭的排列就能構思出一件美麗的晚禮服,你能相信嗎?還有的主題是由模特挑選設計師,然后10個模特從10個時尚偶像的照片中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形象,設計師得用兩天時間和150美元的原料費制作出一套適合模特并且吻合時尚偶像形象的服裝。《天橋驕子》的執行制作人Dan Cutforth和Jane Lipsitz曾說:"我們覺得創意的過程最為戲劇化,也最引人入勝。"像第一季的冠軍曾創作過一件有著繁復層疊斜角交錯的金屬色禮服,他的靈感來源是紐約地標之一、Art Deco重要建筑代表的克萊斯勒大樓。但制作人們也承認第一季開播前非常緊張,因為真不知道電視上縫衣服的情景會不會讓觀眾轉臺,不過《天橋驕子》仍堅將時裝的每個過程要完整呈現,從激發靈感、采購布料、打版縫制、試裝造型到真正走秀,上、中、下游一點都不遺漏。
下一個最熱門的秀
忍不住要頂著被罵膚淺的危險來八下關于設計師的真人秀。剛看了天橋驕子,真人秀開始拿設計師當主角了。真人秀開始從販售"人活著就是為了實現夢想"和長相向知識性趣味性轉型了。
12個業余設計師主角背景各異。美國某小鎮上熱愛裁縫的自持心計過人的孩子的媽;瘦骨嶙峋的、丟失了夢想的法律界女孩;著裝看上去迷戀H型廓型的同性戀Oscar……和其它真人秀相比,這些選手的背景雖然普通但都有故事,其余的形式倒是大同小異,比如優勝者獎品豐厚,可以登上Elle雜志,獲得十萬美元創業獎金,并能夠進入香蕉共和國設計團隊擔任學徒等。
每集一個主題,他們要完成這個主題的設計工作。他們在全美最大的藝術設計學校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完成所有的設計。這個秀中,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那些一看就是作假嫌疑的非設計因素的突發事件,比如模特遲到了拉,業余設計師們(其實他們的設計水準一點都不業余)在重重壓力之下,怕被淘汰的眼淚拉,而是把觸角伸向了這個靠外表賺錢的時尚產業以前鮮少涉及的設計師的設計過程。雖然以前也有偶像崇拜式的卡爾拉格菲訪談、湯姆福特訪談等等,但是鮮少涉及到這些創意總監的工作過程。訪談者也很少花時間去真正理解這些設計師的設計過程,大都以膜拜的心態談理念。
此外,這個節目也很受男人歡迎,我想可能是因為里面有大量模特換裝鏡頭。接下來八一下第一季第一集,題目是設計一套眩目的晚裝。這12個興奮的人被帶到了一個材料采集地——超市。沒錯,就是那種賣衛生紙和洗發水的超市。他們要在1個小時之內用50美元采集齊他們所需要的所有晚裝原料。實在不喜歡男人過于注意外表的我開始對Oscar實在沒有半點好感,不過當其他人選擇垃圾袋、紙版、衛生紙、膠帶、以及所有布料商品的時候,Oscar迷戀在一大堆玉米前。他啥都沒買,就背了一大堆玉米回去。不得不說,他最后用玉米殼設計出來的小禮服真的稱得上漂亮和優雅。淡綠色的玉米殼組成了幾何形的"布料",在燈光下的反射效果很不錯,而廓型是最顯女孩俏麗的X型。這12個人招人喜歡的在哪呢?他們中的大部分不是為了與眾不同而設計,設計出來的時裝雖然不乏概念性,但是真的是朝著美麗這個目的去設計,他們的確不是完全要展現自我的光怪陸離一面,而是真心地想給自己挑選的那個模特姑娘打扮得光彩照人。每一集涉及到時裝設計的一個方面,比如說第一集主張材料創新,第二集主張設計師在展露的市場推廣技巧(比如在紐約時尚人群云集的展示新興設計師概念店展示其作品并拍賣之,標價最高者贏得這一回合,直接晉級下一輪并且不會被淘汰),以及第三集的,哦第三集我還沒看。
這個秀的評審也超級強大,有Michael Kors還有我最喜歡的sex and the city的造型圣手Patricia Field。常常想,為什么這個只關注于外表的產業如此發達,用這么多人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養活了那么多時尚雜志、時尚品牌、現在甚至有人花如此大的精力去拍一個有趣程度可媲美電影的秀的原因和動力是什么?這個產業比以往哪個時代都強大。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外在已經開始和內在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除了那一小撮真正在意外表的人之外,過去人們在意外表,是因為它和身份、地位和得體聯系了一起。而現在外表開始和有趣、表達自我聯系在了一起。它建立在這樣一個邏輯之上:即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可以通過打扮來實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