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特賣季是把雙刃劍
鞋服特賣季,已擺脫“內購會”的局限性,發展成面向市場的營銷戰場
從企業的內部員工福利到如今成為降低庫存、借力營銷的“利器”,特賣季承載了企業年終回籠資金的期望和拓展品牌影響力的新戰場。在不少行業,特賣季的收益甚至可以超過日常經營。但特賣季是否真的是“萬金油”和“高效助推器”?這一切,仍有待商榷。
廠商抱團搞特賣季
談及鞋服特賣季的前世今生,利郎的團體定制部經理李波也有點感慨。“一開始,只是單純作為企業給員工提供的一個福利而已,在企業內部運作的小范圍‘內購會’,并不對外開放,員工憑票入場選購性價比高的產品。”
而隨著員工呼朋喚友的帶動和宣傳,“內購會”的低折扣、高品質,成為物美價廉的代名詞,逐漸被認可,不少人四處求票,甚至催生了倒票的現象。經過多年的轉變,影響力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
據業內人士稱,如今的特賣季,已擺脫“內購會”的局限性,發展成面向市場的營銷戰場,成為季節性的營銷熱潮。所展銷的商品并不限于人們認識中的傾銷“庫存貨”,同樣有當季的新品以及部分設計出來的單款樣品。對企業來說,不僅可以一定程度減輕庫存,更大的收益在于特賣季所帶來的營銷效益和品牌推廣;對消費者來說,能以低折扣的價格購買到高品質的商品,自然是樂在其中,兩者間達到一種雙贏的效果。
據了解,相比于往年,今年的特賣季要來得早一些,晉江長興路、陳埭溪邊村等地,扎堆舉辦特賣季的現象并非個例。李波以利郎所在的區域為例,就已聚集了利郎、鴻星爾克、特步以及幾家戶外品牌企業。“抱團、集中化,是今年特賣季的一個特點。”他說道。
低價造成品牌的下放?
今年以來,幾乎所有行業都在感嘆“錢不好賺”,出口緊縮、訂單下降、高庫存等詞眼無不伴隨著整個年度的經濟走勢。而年關將近,對于企業來說,收攏資金成為經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背景下,特賣季成為企業最直接和有效的選擇,同樣也是無奈之舉。
從目前已經舉辦或在辦的特賣季等促銷現場反饋的信息可以了解,以超低折扣為賣點的各類促銷活動帶來了大量的人流和商流,可以說是火爆異常。前來的消費者都是奔著大幅度的價格優惠而來的,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人拎著大包小包,還在不停地尋找中意的商品。一位姓張的女士告訴記者:“最主要的還是實惠,原本在專賣店購買的話,折扣能達到七、八折就算不錯了,這邊的折扣很多才三、四折,而且質量上也沒有大的問題,肯定要趁著這個機會多‘掃蕩’一些了。”
從短期效果看,這著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業界一直有種異議:扎堆的“特賣季”確實能有效提高企業“清庫存”的能力以及快速地收攏資金,但這會對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害。
對此,一位經營戶外品牌多年的陳總無奈說道:“肯定是有影響,低價促銷帶來商機的同時,也會對品牌有一定程度的損失。但是目前來說,也只能采取促銷的手段來減輕公司的資金和庫存壓力了。對于公司來說,現在活下去才是最關鍵的,品牌還可以后期重新彌補和建立。”而同樣感受到壓力的不乏品牌企業,鴻星爾克在今年11月就開始“大甩賣”,比起往年提前近一個月。
是擴大宣傳量的平臺
與此相對的,不少企業都認為特賣季恰好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平臺。李波正是持這觀點的人之一,他介紹說:“業內不少人擔心特賣季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的品牌產生損耗和流失。但在我的工作經歷中,看到的反而是其對品牌產生的促進。”
大多數企業都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范圍下苦功,而成型的品牌企業其實在多年的運作和營銷中,早已培育了一定量的忠實顧客群體,品牌所蘊含的理念和價值也已都深入這部分群體中。此外,在日常的廣告宣傳和品牌推廣中,也覆蓋了大量的潛在消費群體。特賣季等促銷形式,正好提供了一個吸引、培育和鞏固顧客的平臺:忠實群體能更大地感受到企業的誠意,從而對品牌產生更多的認同感和依賴感;而被低價吸引而來的潛在消費群體,則可以借著活動的機會對該群體進行培育和引導,將其逐步導向對品牌的認可上。
此外,促銷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媒介,依托于現場龐大的人流量,并借助其口耳相傳,為企業擴大宣傳量。
泉州市紡織服裝商會秘書長施正植也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消費觀念的轉變,優質低價的庫存尾貨服裝受到普遍的關注,閑暇時到尾貨市場逛逛,已成為一種新時尚,企業如果能在質量和服務上有保證,對于品牌來說也有好處。
總的來說,特賣季等促銷形式終究只是種營銷方式和手段,關鍵還在于企業如何運作和發揮這個平臺,而這一切,有待企業最終交出的答卷進行驗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