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都” 破產陰影籠罩中小制造業
乘出租車由溫州市區向西,接近雙嶼村的范圍時,路邊連連閃過不少“某某鞋業”的招牌,司機師傅說,“這里方圓幾千畝,都叫"中國鞋都"。”
“中國鞋都”位于溫州市鹿城區雙嶼村的一片產業園區,聚集著數千家大小的鞋廠和商鋪。這些鞋廠的規模在幾十人到五六千人之間,高峰時期,產業園里務工人員超過30萬。在這些務工人員帶動下,產業園內外的道路兩側,布滿了大批的飯館、手機專賣店、超市,甚至還有郵局,完整得像一座小城。
在溫州,像雙嶼村這樣以某類產品為核心,扎堆聚集形成產業園的地方還有許多,其中眼鏡、鞋子、玩具、打火機生產世界聞名。“中國鞋都”產業園是溫州民營經濟的縮影。
恰逢中午下班,工人們從道路兩邊的建筑里涌出來,在不少鞋廠門口,都支著地攤,擺放著各式的鞋子,底價銷售,吸引著工人們上前。聽介紹說,這是廠里低價處理的產品。
在工業園附近的橋上遇到了兩個來自小鞋廠的工人。
小柯來自江西,“快來一年了,在一個小廠,只有50多人,廠子自己不生產鞋子,主要到大廠里接活加工,給鞋子鑲鉆。”小柯說,一雙鞋子能掙5塊多錢,有時候能掙7塊錢,上個月掙了6000塊。“現在比去年少了一半。”小柯是被老鄉浩子帶來溫州的。浩子在鞋都干了六七年了,在幾個不同的廠子待過,手腳利索,技術熟練,效益好的時候,一個月最多掙了兩萬。
“我去年最多的時候也做過一萬,過年只放一個星期假,活干不完。今年廠里一半的人都先放假了,都回去個把月了,沒得活兒。我昨天放的假,玩兩天回家。”小柯說,廠區現在沒多少人了,大部分都放假了。
對小柯這樣的年齡來說,早晚放假無所謂,但對于其他上班兩年以上的“老工人”來說,多放一天假就是金錢上的損失。“我上個月才4000多塊,沒有單子,急人。”在一家正規鞋廠待了5年多的老魏說,自己和老婆都在產業園,2014年收入逐漸下降,特別是下半年,幾乎沒加多少班。家里的小孩馬上要上小學了,老魏正在猶豫明年要不要繼續來上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