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李寧公司在香港舉行2010年報業績發布會。去年李寧公司總體收入增長13%,達到94.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增長17.4%,達到11億元人民幣。截至2010年12月31日,李寧牌在中國的零售店鋪達7915間,年內凈增666間。但是,較低的門檻和雷同的渠道擴張模式,已使體育用品這一新興市場的價格競爭日益激烈,李寧公司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而核心就是李寧的品牌建設。
事實上,中國體育市場的消費潛力還遠未被充分挖掘。據統計,目前美國運動服裝鞋類每年的消費是640億美元左右,人均210美元,合1300多元人民幣,而中國目前運動服裝鞋類的年消費是1100億元人民幣,人均只有80多元人民幣。
在向消費驅動轉型的大環境下,體育用品行業似乎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受益。然而,消費者信心仍顯不足,收入水平的增長并未為體育用品市場帶來相應持續增強的購買力。此外,休閑品牌對體育用品行業細分領域的沖擊,加上缺乏重大體育賽事,業內人士認為,2011年體育用品行業的增長速度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這只是暫時現象。隨著中國城市環境的改善,運動場地的增加,以及社區、青少年賽事的發展,運動人口的增加將是必然趨勢,體育用品市場受益將是必然的。而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力和租金成本的上升,以價格競爭為核心的傳統經營模式將會受到考驗。
李寧公司上一次的戰略調整在10年之前。通過把業務重心聚焦在體育服裝和渠道建設上,李寧公司抓住了中國體育服裝市場高速發展的契機,并保持了持續10年年均30%的復合增長。但今天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著質變。在李寧公司內部年會上,董事長李寧明確表示:“國內市場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過去被視為商業機會的環境,已經變為激烈的競爭環境。由于行業進入的門檻較低,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了這個活躍的新興市場,參與者雷同的基于渠道擴張型的經營模式,把大家卷入了一個激烈的價格競爭環境。”
過去依賴分銷商開店推動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各層級市場已經逐漸由快速的規模化增長,轉變成結構化增長。過去生意上成功的經驗慣性,低層級消費需求快速成長的誘惑,資本市場的財務期望和要求,已經讓李寧公司前進的腳步放緩。“所以,我們過去在經營上有積累和發展,但還沒有構造出我們一直期望的一個別人輕易不能模仿、復制的商業模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李寧強調。
作為一家中國本土公司,要創造一個世界級的中國體育品牌,對李寧公司而言并非易事。品牌建設將是李寧公司的業務重點,關系到李寧品牌未來的長遠發展。據悉,從2011年開始,李寧公司將全面參與到主流城市消費市場的競爭,繼續追尋李寧品牌成為“世界級體育品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