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時裝設計師代表:希望更國際更開放
謝鋒(知名時裝設計師,JEFEN品牌設計總監)
世界五大時裝周,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巴黎頗有引領性的,是許多世界級設計大師誕生之處,也是所有設計師的目標;在米蘭,相對比較成衣化、也比較能感受到經典傳承的助力;紐約所發布的服裝本身商業化的程度比較高;倫敦和東京時裝周相對較為推崇前衛和年輕設計師的作品,同時還有很多風格已經自成體系的成熟老牌助陣。
在巴黎時裝周上作秀和在國內時裝周上作秀,發布的氛圍、形式和內容都有不同,但現在國內的時裝周也在走向國際化,人們對中國時尚還是越來越認可的。
對比起國內和國外的時裝周,我覺得國內時裝周還需要更深入專業化,分類更為精準、參與和助力資源也需要更為廣泛,真正和國際接軌,這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支持以及專業發展的推動。可以看到至今我們已進步得很迅速,但是如果要做到引領時尚還有不小的距離。
我希望中國時裝周越發國際化,我們發布的聲音可以為人聽到;希望我們的時裝周的平臺在開放化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提供給參與者,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成長壯大。也希望更多對于產業有熱情、有實力、愿意投入的專業人士參與到時裝周上來。我相信在專業人士的推動和支持下會越來越好。
時尚買手代表:希望提高資源和成熟度
Ana Young(上海時尚買手)
就我所參加過的中國時裝周和國外的相比,感覺在資源和成熟度上有差異,特別是對于海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有人說很多買手都不去看中國的時裝周,其實不是這樣的,不是不愿意,關鍵是模式不同,去看的即便都有買手應該也不是同批人,在國內看秀,“秀”的成分多,在國外不光是秀,秀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記錄挑選溝通接洽約談等等。
我的理解是,時裝周主要是提供平臺,這個平臺好不好要看各方在上面是否找到了需要的資源,是不是給發布者帶來成果,是不是給參與者帶來了相應的信息和服務。它的功能和成果應該主要體現在專業領域,所以參與者肯定是密切相關的人,而非面對普通大眾。這也是我非常希望國內的時裝周能夠借鑒到的。
時尚媒體代表:希望看到有“民意”的時裝周
周周(《時尚先生》總監,時尚專欄作家)
我希望看到的時裝周是有很多新銳的面孔的,不全都是老面孔,不然會讓人覺得很沒有趣味。有新銳設計師的秀會更加吸引人、更能提起人們的興致,也能推動整個時尚產業的發展。
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之前網上有個討論,說可以讓網友們投票,選出最想看的哪個設計師的秀,然后讓他做發布,我覺得這個點子非常有意思,可以增加這個環節。這樣出來的設計師和秀肯定是充滿“民意”的、中國人最想看的!
筆者手記: 參與者很重要
不少時尚圈內的人習慣把中國時裝周和國外的對比,然后得出“土”、“怪胎”、“抄襲”一類的結論,完全看不起中國的時裝周。這其實并沒有可比性。人們常說的“世界五大時裝周”中,哪一個都比國內的時裝周歷史要長,“豆蔻年華”的中國國際時裝周還有很長的時尚道路要走。
在最近的20年間,中國出現了很多“時尚暴發戶”,對中國時尚盡情地加以指責,以彰顯自己對世界時尚的了解,殊不知在追捧國際時尚的同時也扼殺了國內的新銳設計師和努力向上的品牌。很同意周周所說的,時裝周辦成什么樣,不只是主辦方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參與的人、周圍的環境怎樣。希望能從自己以及周圍人開始,以綿薄之力為中國時裝周做點兒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