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一場典雅的漢服成人儀式在武漢東湖磨山楚城廣場舉行,516名青年學生身著仿古服裝,在編鐘鼓樂聲中,按照升國旗、加衣冠、敬師長、敬父母、成人宣誓等議程,受冠謝禮,吟唱冠歌,頗有三楚古風。
漢服熱,成為近來一大社會景觀。
4月初,10多名年輕人身穿漢代風格的黑色祭服,在杭州西湖岳飛墓、于謙墓前舉行祭拜儀式;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成人儀式,一名女大學生身穿淡黃色漢服,在孔子像前行古代女子的成年儀式———笄禮;北京大學一群學生峨冠博帶,在“五一”期間暢游頤和園;更有網民向教育部建議啟用中國式學位服,并熱心地提供了以漢服為藍本設計出的學士服、碩士服和博士服樣式。如今又有武漢的漢服成人儀式,給漢服熱增添了幾分熱度。
在韓劇《大長今》熱播之后,韓國民族服裝風靡中國,也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思:“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現實確實讓人尷尬,無論漢魏晉唐抑或兩宋元明,先輩們總在引導世界時裝新潮流,為什么到了現在,很多人的衣櫥里除了西裝夾克牛仔褲與超短裙,連一件民族服裝都找不出來?
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的鮮亮名片,帶有傳統文化的符號特征。滿街洋裝,折射出公眾對自身文化符號認同感的淡化;而一提起挽救傳統文明就拿漢服說事兒者,同樣是患上了某種程度的“符號迷失癥”,是在以形式主義復古。
對于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而言,服飾文化如同歷史一樣歷經滄桑巨變,漢服威武,唐袂飄飄,宋衣苗條,明裳崇古。現代人大力復興漢服,如果僅僅是因為看了和服、韓服源自漢服,至今人家還穿在身上咱心里不舒服,就要把老祖宗的衣缽重新端出來以示源流,像阿Q那樣滿口豪言壯語“我過去比你闊得多了”,那倒大可不必。
當年聽歌手張明敏唱那首《我的中國心》,歌詞中“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尤其扣人心弦。要讓古之“裳”仍為今之“尚”,不必分漢服唐裝宋裙明襟。只要我們的服裝設計師能多多吸收傳統服飾的元素,只要每個人牢牢把住自己的傳統文化基因不被異化,永遠珍愛曾經的棉布褂子土布鞋底。無數人身上的民族文化名片,以及它所產生的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就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情感舊話一時間淹沒了影片本身。顧曉鳴認為:“一方面,嚴肅的文藝評論被八卦消解了,觀眾看不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文化產品本身經過這種混亂無序的包裝,大大降低了其文化附加值。八卦新聞已經成為了當代文化的一種精神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