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小企業常熟占了9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依靠服裝批發市場生存,前店后廠模式促使服裝產業興起,卻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裝產業的進一步提升。
以前是用小錢搏大錢,現在花大錢只能賺小錢
常熟市古里鎮現在流傳著一個小道消息,據說按照最新的規劃,某些工業用地的性質將會發生改變,這意味著一些企業將會被拆遷。
位于古里鎮銀河路的雅士博制衣廠就屬于可能被拆遷之列。然而聽聞這個消息,老板徐俊的反應卻很平靜,他淡淡地表示,“只要補償合理,拆掉正好,不干服裝了,太累。”
不安因素頻現
徐俊的服裝生涯開始于20年前。與當地多數老板經歷相似,他靠著借來的300塊錢,逐漸把工廠擴大,后來自己置地建廠房。如今他的工廠主要生產夾克和棉衣,高峰時有300多工人。
類似的企業在常熟地區還有很多。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底,常熟擁有35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全行業工業產值1100多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常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紡織服裝集群基地。
但近段時間來,常熟服裝企業的日子逐漸不好過了。
徐俊認為,由于棉價忽高忽低,企業正常的生產安排被打亂,并且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漲,而產品價格卻提不上去,本已不多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相比原材料價格上漲、缺工,現在成為常熟服裝企業面臨的更為緊迫的問題。
徐俊的廠房能容下將近400余名工人,但現在只有100多人。即使徐俊把年工資從去年底的3.5萬提到現在的4萬,來應聘的工人仍寥寥無幾。
“現在大家開出的薪資都差不多,但工人還是少,因為他們家鄉也在發展,工人都不出來了。”徐俊說。
據民建中央的調查,超過90%的受訪珠三角企業表示存在勞動力短缺問題。這種供求關系的變化迫使企業提高員工待遇,從而帶來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與雅士博相鄰的亞一制衣廠正在建一座兩層宿舍樓。老板顧國明稱:“廠里本來有平房宿舍,但工人嫌條件不好。現在我建的宿舍完全參照賓館標準,空調電視不必說,我還給每個宿舍都裝了網線。”
據他介紹,現在企業一個月的電費大概在2萬元左右,如果把所有的空調都關閉,電費不到8000元。
百瑞制衣廠的老板李先生對此也感到無奈,“空調裝了就是給工人用,但他們不會為你省電的,我稍微讓他們少開一會,他們會覺得我這個老板小氣。”
“現在不止常熟缺工,全國都缺,這是國家人口結構方面的問題,這個沒辦法解決的。”缺工讓徐俊有些坐不住了。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他找到一個安徽人,對方保證給他帶來10余名工人,他爽快地給了對方3萬元交通費,但卻石沉大海。
“交通費當然是我出,你到外地招人,不給人家交通費,人家是不會過來的。”提到被騙,徐俊有些懊惱,“我們這里都是講誠信的,不然生意怎么做?”
舊模式還能持續多久
事實上,誠信對于常熟服裝企業來說,意義非凡。
背靠我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常熟服裝城,常熟服裝企業“不愁產品賣不出去”,但愁的是,錢收不回來。
“新客戶交易當然是現金,但如果時間久了,一般都是我們先發貨給他們,他們幾個月后才會把款打回來。”徐俊如此表示。
但由于款項收不回來,徐俊亦無法支付面料價錢,“面料的錢我也是欠著。我們這里就是這樣,大家都講誠信,生意就做起來了。”
靠著這一模式,徐俊把自己的產品成功賣到了全國多個地區,事實上,也是靠著這一模式,常熟服裝產業才能迅速成長起來。
無形中,“三角債”成為常熟地區服裝企業的“一般做法”。在這條服裝產業鏈上,每個人都是帶著鐐銬跳舞,一旦某一方資金周轉出了問題,就會對同一鏈條上的其他人造成損害。
徐俊每年都會有幾個經銷商“跑路”,然而他對此也束手無策。
雪山狼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金旺對這種“一般做法”深惡痛絕,“為什么企業允許經銷商欠款?太弱勢,你沒品牌,沒自己的渠道,不經過他走貨,你就不能生存。”
林金旺表示,“起碼要收60%以上的定金,不然企業風險太大了。”同時他還準備從設計研發入手,逐漸走品牌路,“常熟這里的老板品牌意識比較差,他們想的是怎么降低生產成本,而不是怎么提高產品檔次和價格。”
當聽到林金旺的話時,徐俊拿著一件自己工廠產的夾克說:“你說這衣服有什么好設計的?從廣東那邊買來板型,改改口袋袖口什么的,我自己都會。”
徐俊手中的皮夾克出廠價在170元左右,而化纖夾克價位在130元左右。每個工人每天生產3、4件,利潤“少得可憐”。
“常熟這邊的服裝廠,基本都是走內銷的,做的都是羽絨、夾克這些,押寶都在下半年,上半年接點外單,好點的能保本,不好的賠本。但下半年行情好不好,誰都說不準。”徐俊說。
“競爭激烈了,成本也提高了,這個行業的生存環境變了。以前是用小錢搏大錢,現在花大錢只能賺小錢。”徐俊表示,又累又不賺錢,很多做服裝的老板都轉行了,有搞房地產的,還有開礦的,他本人則開了家網吧。
對于將來如何打算,徐俊表示:“我們這樣的企業就是屬于將來被市場淘汰的那一批,走一步算一步吧。”接著他又打趣地說:“要是溫州人的話絕對不會這樣的,但我們常熟人跟他們不一樣,他們活得太累。”
據了解,在常熟,不僅很多企業對未來發展感到迷茫,政府對服裝行業的未來也缺乏具體清晰的規劃。
安貞秀服飾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內衣,老板是溫州人,他表示,他與北京某大學教授合作研制了一款新產品,并申請到了國家專利,后來聽說政府有獎勵,他很高興去領錢,結果只有5000元,“我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
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馮德虎認為,當前形勢下,常熟服裝產業的發展關鍵是要轉變思想觀念,企業家要摒棄小富即安的觀念,政府要給服裝產業重新定位,服裝產業是創意產業,而不是傳統加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