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公布了2015年前七個月外貿數據,我國進出口總值22244.5億美元,同比下降7.2%,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外貿出口需要尋找新亮點。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從全年來看,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可以說比預計得更加嚴峻,更加復雜,并且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三期壓力疊加
8月19日,商務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1-7月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進出口面臨的壓力并沒有減小,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七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2244.5億美元,同比下降7.2%。其中,出口12648.2億美元,微降0.8%;進口9596.2億美元,下降14.6%。
“從上半年以來的總體看,外貿下跌速度減緩,出口維持住在整個世界貿易領域中的份額,已經不容易。”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相比世界各主要大國在外貿出口都遇到問題的時候,中國出口保持穩定,“應該從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進出口長期發展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盯住短期變動。”
事實上,如果從7月單月來看,情況更加不容樂觀,按美元計價,7月份出口下降8.3%,遠不及預期的下降1.5%,降幅為2014年2月以來最低。
據WTO統計,2015年上半年,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南非、巴西出口分別下降5.2%、8.1%、5.1%、16%、6.4%、14.7%。在出口領域唯一出現亮點的是歐洲國家,因為歐元對美元的大幅貶值,有利于企業向非歐元區國家出口商品。今年上半年,德國外貿出口創下單月歷史最高紀錄。
而對中國出口來說,三期疊加的趨勢越發明顯,也是導致進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白明介紹,所謂三期疊加,主要是國際市場整體頹勢、中國經濟正處于轉變增長方式的換檔期以及貿易摩擦集中壓力期。這其中2015年上半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為37起,其中美國為6起,拉美國家14起,出現明顯上升,表明貿易摩擦的范圍從發達經濟體到發展中經濟體都有所涉及。雖然貿易摩擦總數比上年同期有所減少,但貿易摩擦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從中國出口大頭的制造業來說,一方面,傳統的低端制造業正在逐漸向外轉移;另一方面,高端制造業出口產品沒能有效培育起來,都導致出口保持原地踏步的狀態。集中的表現形式就是,在主要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微弱保持正增長,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則出現較快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