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服“守藝人”一件精美的戲服就初具雛形從這里開始
北京劇裝廠的車間里,技師田朝輝正在做一件道姑坎,一塊藍色的綢緞上繡著粉色的荷花和綠色的荷葉,勾邊的金線在燈光下閃閃發光。她將布料平鋪在工作臺上,先在背面貼襯,然后沿著線剪成一個個菱形的衣片,再將不同顏色的衣片拼接在一起,一件精美的戲服就初具雛形了。
承做是戲服制作中的一道工藝,除了將裁好的衣片縫合成衣,還包括沿邊兒、盤扣兒、上扣兒等環節。一根針、一把尺、一臺縫紉機……進廠14年來,田朝輝憑借踏實肯干、勤奮好學的精神不斷提升承做技藝,制作出一件件質量上乘的戲服,在劇裝制作技藝的傳承中發揮著骨干作用。
從零開始苦練承做技藝
田朝輝從小就喜歡縫縫補補,十多歲開始幫著大人做一些針線活。18歲那年,田朝輝來到北京劇裝廠,跟著師傅學習制作戲服。最先學的是蹬縫紉機,師傅給她一塊廢舊的布料,讓她練習縫出一條直線。“縫紉機是電動的,由腳控制開關,要手腳默契配合才能縫出好看的針腳。”田朝輝說,有一次,由于自己操作失誤,縫紉機的針深深地扎進手指,她忍著疼痛,偷偷將針拔了出來,自己包裹好傷口繼續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田朝輝可以獨立承做戲服了,從簡單的款式開始,慢慢增加難度。第一次做款式復雜的女靠時,田朝輝心里直打鼓。“布料上面繡滿了花紋,我要是一剪刀剪錯了,就麻煩了。”于是田朝輝每一步都做得很認真,沒有把握的地方就咨詢師傅。
在師傅的指導下,踏實肯干、勤學好問的田朝輝進步很快,不僅學會了傳統服裝裁剪縫合的技術,藝術審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創新方法完美復制故宮文物
2020年,田朝輝和同事們接到任務,前往故宮博物院復制清朝皇帝御用的馬鞍墊。馬鞍墊長約70厘米,寬約38厘米,里面蓄滿棉花。真絲和純棉的面料上繡滿了精美的圖案,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放置,布料已經嚴重老化、破損,露出了里面的材質,金線和繡線也大部分脫落。
“我輕輕地撫摸著它,內心感到深深的惋惜,多少古人的智慧結晶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沒落甚至消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復制好這副馬鞍墊,讓現代人看到古人在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追求和智慧。”田朝輝說。
馬鞍墊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弧形,為了準確地復制花紋和形狀,田朝輝和同事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家先全方位地拍攝照片、測量尺寸,然后用透明紙覆蓋在上面以確定花紋的位置,最后采取少量多次填充棉花的方式,一邊制作一邊調整形態,最終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學習現代服飾制作擴展業務能力
在掌握傳統戲劇服裝制作技藝的同時,田朝輝還主動學習了現代服飾的制作工藝,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傳統戲服與現代服裝在剪裁上存在較大差異:傳統戲服通常采取平面剪裁的方式,注重二維效果,追求服飾的寬松和端莊典雅;現代服飾則追求設計上的新穎與合體,尤其西式服裝更加注重立體剪裁,凸顯穿著者的身材體型。”田朝輝說,只有掌握現代服裝的特點,才能做出顧客滿意的效果。
有一年,北京劇裝廠接到一批現代戲的服裝訂單,需要采用西式服裝的裁剪與承做方式制作。因為與傳統服裝的風格體系不同,客戶要求先出樣品,滿意后才能批量生產。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田朝輝在工期短、任務重的情況下,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經過反復修改,終于趕制出客戶方設計師認可的樣衣,并最終簽署業務訂單,將產品如期交付。
最近,田朝輝正在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刺繡,掌握各種常見的針法。“當下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人們的心態難免浮躁。我想對年輕人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新知識,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田朝輝說。
(來源:北京東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