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的老企業照樣煥發新活力!常熟紡機走出“大而精”發展之路
2020年, 常熟紡織機械廠有限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百年長方已至半程。作為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憑借著對行業初心和使命的堅守,砥礪前行,自強不息,常熟紡機成為傲立我國紡織機械行業前沿的領軍企業之一。這家跨越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凝聚了幾代人的奮斗與奉獻的紡機企業,走出了一條由小到大、由大到精的發展之路,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家老牌紡機企業,常熟紡機經歷了我國紡織行業起步、調整和再發展的不同階段,隨著我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常熟紡機先進的技術裝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風雨五十載
定位明確實現自我提升
1970年6月創立的常熟紡機,產品只有織機配件和織格裝置,在短暫的迷茫之后,以 王錫云為代表的常熟紡機“創業者們”很快找準了前行的方向,明確了織機開口裝置為研發、生產目標,并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與有梭織機配套的龍頭、格子系列產品面市,與中紡機和省內外的織機廠配套。“七五”期間,高檔劍桿用GT412多臂中標承擔江蘇省《撓性劍桿織機關鍵部件開口裝置》重點攻關項目,標志著常熟紡機從生產有梭織機多臂邁向了無梭織機開口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期,長方GT412型多臂形成了與國內織機型號相當于SM92/93、GTM、TP500等所有主機廠的配套,市場占有率近100%,并出口海外市場。
“八五”期間,常熟紡機承擔國家重中之重項目《無梭織機專項——高速多臂子項》,1994年,常熟紡機與日本山田公司簽訂了引進高速多臂技術貿易合同,引進GD50、GD60、EDP4HM多臂及PC33高速踏盤,1995年進口散件組裝和逐步國產化并開始進入市場,填補了國內噴射織機多臂的空白,引發市場高度贊譽。
1996~1997年常熟紡機ASGT221多臂推向市場,與國內中紡機簡易劍桿GA747型、廣東金德公司中檔劍桿織機KT368型織機配套,加速推進以無梭織機替代淘汰有梭織機的進程,一度在紹興、南通、常州、廣東珠三角地區炙手可熱,供不應求。同期,常熟紡機作出了一個劃時代決策——開發高速電子多臂和電子提花機。第一代電子多臂配套劍桿,命名為9608,與必佳樂SPT為配套原型,于常熟色織四廠進行試驗,車速300轉/分。試驗成功后陸續批量進入廣東市場,命名為GT405,該產品的成功,意味著長方揭開了多臂由機械化向電子化轉變的序幕。
21世紀初,常熟紡機的產品GD50、GT412、GT405、ASGT221多臂市場占有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與此同時,浙江嵊州領帶市場的崛起,讓常熟紡機看到了GT511提花機的更多機會。2003年,長方GT511提花機與必佳樂GTM織機配套進駐廣東市場,一張90臺機器設備的訂單,讓長方提花機打開了江浙、廣東市場的大門。同樣在2003年,為響應市場需求,常熟紡機開發了噴氣用高速電子多臂GT407,由于其噴氣織機、噴水織機的兼容性,于2003~2008年間共推出了幾千臺,不僅獲得了市場的積極反饋,也讓長方積累了設計開發高速多臂的寶貴經驗。
多種因素綜合之下,2008~2014年間,常熟紡機的產品開發速度及性能提升明顯放緩。為了重塑長方品牌影響力,2015年以后,常熟紡機領導班子重新調整,重新梳理開發新產品方向,明確了產品更新換代時間表,不斷豐富產品系列、提升產品性能,相繼開發出2655/2655B、2658B、2861等產品,轉速達650轉/分;同時衍生了轉速達650轉/分的2869/2869B噴水系列多臂;開發了GT512L/JL1620、JL2410、GT512T等系列型號的提花機;凸輪開口自GT623取得成功后又開發了S1351、S1353等多功能型號產品。形成了長方多臂、踏盤、提花機全系列各品種電子化的全方位產品格局。
五十年的歷程,常熟紡機從僅與部分國有織機制造商配套,發展到目前與包括意達、必佳樂等國內外各類織機配套供應,用戶遍布印度、東南亞、中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在國內主要織造生產基地、印度等設立銷售服務中心,逐步形成了全面完善的銷售、服務體系。
肩負重任
繼往開來續寫新篇
“五十年”只是一個時間尺度,但它卻折射出一個企業的理念與精神。常熟紡機的精神傳承,是幾代人嘔心瀝血不斷探索與實踐的成功之作,更是值得行業人士深思與學習的一部 “教科書”。五十年對于常熟紡機意義重大。盡管肩負重任,但 常熟紡機董事長彭曉虹心態平和,多年沉浮的閱歷,讓他有信心帶領常熟紡機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今年1~3月,我們的銷售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長,但由于疫情導致內外貿業務深受影響,原有訂單延期或者取消,尤其是3月下旬銷售明顯回落。”和絕大部分企業一樣,身處市場的常熟紡機也未能逃離疫情的沖擊。
彭曉虹表示,除了訂單生變外,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不穩定也為企業的生產、質量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同時,各國的封鎖也使得海外市場布局戰略不得不收縮,年初制定的海外展覽會、用戶拓展計劃受阻,目前常熟紡機正在逐步轉向線上拓展模式。在彭曉虹看來, 疫情對市場的影響可能要延續至明年中期。總體來看,鑒于全球性的市場動蕩,今年企業的銷售會略有下降。
“目前,我們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加強精細化管理,保證現金流;同時梳理產品結構,充實產品系列,抓好技術、革新工藝,提升產品性能;當然,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我們也會盯緊大客戶,挖潛新客戶。”彭曉虹解釋道。 今年,公司立足于新的起點,提出了“高、新、穩、好”的產品發展目標,重點打好三場關鍵仗:即“高速電子多臂在廣東市場出好兩張牌,電子提花機穩性能、出精品,凸輪開口開發試驗高轉速”。
從計劃經濟年代的生產基地發展到市場經濟下的領頭企業,常熟紡機在行業始終保持了較高的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名列國內同類產品前列。50年的發展,“長方”產品一代代漸次升級,也擁有了一批批忠實的用戶。 從GT412多臂填補國內無梭織機開口領域空白到ASGT221多臂供不應求,從聞名而來到成為回頭客,從世界500強用戶到國外用戶逐步認可,“長方”被用戶譽為“中國的史陶比爾”。
在彭曉虹心里,用戶猶如陽光,他始終對客戶充滿感恩,是他們的認可讓長方人更有干勁兒,更有奔頭兒!近年來,隨著國內紡織工業的發展趨勢,織造設備升級換代的步子加快,織機高速化、電子化的需求越來越普遍和迫切,用戶對產品品質和個性化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將是常熟紡機卯足了勁兒要大展拳腳的新舞臺。
“櫛風沐雨五十載,我們將繼續秉承技術積淀,突出品牌效應,以一流的廠房、一流的環境、一流的設施、一流的產品,打造百年紡機企業,為紡織行業的健康轉型作出更多貢獻。”彭曉虹信心十足。
職工廠慶優秀征文節選: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1996年新年伊始,正值我南通紡織工業學校三年半專業課程就讀結束,開始進單位實習之際,這一年我正好20歲。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潮中,我在人才市場上和時任常熟紡織機械廠組織科長的黃鎖根同志簽訂了雙向選擇書,后來我得知此時的常熟紡機廠廠齡26歲,猶如一個青年在黃錫云廠長的帶領下正飛速發展。而我和其他一起招聘來的畢業生一樣,是作為新生力量來充實壯大這個“有為青年”的,此時的我們躊躇滿志。
進車間后我就被安排到數控車間學習數控機床操作,由于市場的需求,我們都是實行四班三運轉制,機器設備不停機的生產作息模式來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單位效益十分喜人。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我已經進廠6年了。從一個毛頭小子成為了一名成熟的師傅,也像老師傅一樣帶起了新人,在2002年9月18日,作為第1批來到梅里新廠區的先驅者,我帶著學徒來學習培訓交接公司新購置的日本MAKINO臥加。此時的新廠區正在基建之中,只有一幢車間,四周還是流著雨污水管施工的壕溝,只有在車間進門那里有木板擱著走進去。空壓機是馬路上修筑馬路用的柴油空壓機,噪聲震天響,車間水泥地坪上全是灰塵,一天下來鞋子上一層灰,大大的車間里只有二臺嶄新的小臥加,連喝水的熱水瓶都沒有。公司為我們只定好工作餐,派了個班車每天定時接送,我們一路開過來出廠門石子路上就揚起蔽天塵土,以至于住在梅李的徒弟每次都要駕駛摩托車搶在廠車之前開出廠區,否則嗆得難以呼吸,此時的條件真是艱苦,但我們都沒有怨言,絕不辜負公司厚望。
斗轉星移來到了2010年代,在董事長彭曉虹同志的帶領下,常熟紡織機械廠繼續添置新設備,努力開拓海內外市場,加快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大力提拔青年干部和技術人才。和我同時期的同事,或成為技術負責人,或擔任部門領導,我也成為數控車間的資深老職工了,先后操作過日本大臥加,青海臥加,日本小臥加,成型磨,五面體等數控設備,累計為公司學幫帶來了10名新人,我們都引以為榮,努力為公司做貢獻,力爭保持公司在梅李的納稅大戶地位。
歲月如歌,今年迎來了常熟紡機廠的50歲生日,而我也早過了不惑之年,我時常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盡管市場風云變化,但我堅信在以彭曉虹為董事長的帶領下,公司通過科學管理,緊抓質量、成本、市場措施下一定能夠再創輝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衷心祝愿常熟紡機廠人代代相承,創造出百年品牌,此文致常熟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成立50周年。
—— 金工車間 陸林鋒
同舟共濟五十載
共慶長方更燦爛
在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迎來了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的慶典。
流年似水,彈指揮間,公司已成立五十年了,五十年,在宇宙萬物進化過程中顯的是微不足道。然而對于我們紡機來說,這五十年承載了太多太多,是三言兩語所不能述說的。其間有過風雨,有過迷茫、有過彷徨,但公司最終還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成為國內織機開口裝置的領先企業,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和這五十年里公司上下的齊心協力,奮力拼搏分不開的,正是這五十年的積聚,才成就了紡機的今天。
屈指一算,我來到公司也整整三十二年了。在這三十二年里,我見證了公司諸多重大事項和發展歷程,熟悉的日子恍如昨日。撫今追昔,不禁思緒萬千,當年紡機廠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項目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回憶就像翻書,帶著我翻回到每個精彩的段落,重溫每一個成長的時刻,記憶猶新的是97年在現黨委書記姚非常帶領下一行四人赴德國KOPP公司進行的凸輪磨床培訓,記得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初出國門的我們感受和贊嘆著當時國外的先進和豪華,姚書記意味深長地說:看看是否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他說:月亮其實是一樣圓的,但德國的凸輪磨技術確實比中國好,是世界一流的,要珍惜在德國的培訓機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學好,讓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所以在德國的2周,我們是天天一早迎著烏爾姆小鎮的晨曦去KOPP公司的車間,夜晚頂著落日的余暉回到宿舍,雖說是出國,但加班加點是常事,如饑似渴的學習編程和加工的先進技術,唯恐漏掉一個關節環節,記得當時學操作的王婉芬人很瘦,但她為了熟悉每一個操作指令一站一天從不喊累,姚書記更是對加工好的每一個零件樣件反復對比合同圖紙精度,確保零件達到加工精度要求,學編程的陳曉江也是一有問題就向外國師傅提問,作為翻譯的我雖然天天口干舌燥,喉嚨疼,但也決不懈怠,力求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準。為的是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學到先進過硬的技術去助力公司的發展和壯大。
回顧往昔,心中的感動總是由然而生,紡機廠歷經五十年艱苦創業辛勤耕耘,已經由一個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建造成了國內最大的各類織機用系列多臂裝置、提花裝置、凸輪開口裝置的專業制造和研發企業,擁有國家專利41項、軟件著作權5項。靠的是勇于拼搏的老一代新一代干部,靠的是赤誠奉獻的老一代新一代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靠的是愛崗敬業的老一代新一代工人。如今祖國已經繁榮強大,企業也在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圓,長方生產的開口裝置一定能和外國的一樣好,中國人在新世紀一系列大事件中表現出的團結、頑強和自信、樂觀,讓世界動容,我們為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紡機五十歲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實現的目標還很遠,2020的疫情會對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只要公司每一位員工都和企業同甘共苦、并肩作戰,把公司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堅定信心,團結奮進,繼續推進高效生產、降本增效、黨建創新等各項工作,相信紡機廠的明天會更好,讓我們一起祝福,承載著紡機所有人的心愿,永遠向前,六十年、八十年,一百年……
—— 科三支部 邵慧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