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云上學堂”探訪湘西苗繡非遺傳承人
近日, 吉首大學“云上學堂”社會實踐服務團調研宣講組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街道關候村,探訪非遺代表性項目苗繡的代表性傳人吳子花。
湘西苗繡是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湘西州非遺項目,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反映苗族人民勤勞樸實的智慧結晶。
苗族刺繡作為苗族人民的傳統工藝,以一系列的符號和圖紋串聯著苗族人民的歷史記憶,不管是抽象地表現自然萬物的圖案,還是形象地反映環境、情境的圖案,刺繡手法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意韻悠長。
千百年來,苗族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苗族刺繡文化,苗繡是苗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藝。
苗族姑娘吳子花從小受到母親和姑姑的熏陶,五六歲就開始學習刺繡,十歲就學習苗族刺繡、服飾等手藝。
2006年,吳子花已經能利用掌握的縫紉技巧,以為人縫補破舊衣物為副業,給家庭帶來了一筆額外的補貼。2009年,在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吳子花參加了在乾州古城舉辦的首屆湘鄂渝黔邊區民族民間旅游商品暨民間工藝大師評選大賽,一天之內,她籌備、交齊了所有參賽資料,以曾經精心制作的苗繡作品參賽,獲得了優秀獎。
自此,吳子花的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后續她接連參加了多個苗繡相關的賽事,獲得多個獎項。
“如果當時沒遇到我的老師,我還沒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更不會有我之后潛心修煉苗繡技藝的決心。”通過偶然的機會,吳子花認識并從師于苗繡非遺傳承人吳愛仙,在拜師學藝中進一步錘煉苗繡本領,傳承指尖技藝。
她的手藝不再只是維持生活的手段,更是一種熱愛、一種信仰。苗族題材電影《嫁衣》中榮獲好萊塢“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服飾設計獎的“百蝶衣”,其衣身就是吳子花手繡的。
在堅守中傳承,在務實中發揚。
吳子花在閑置的關侯小學內,自費2000余元粉刷了一間教室,為村中的孩子們免費開設苗族剪紙課,并傳授苗族服飾制作等技藝方法,將苗繡融入課堂,浸潤孩子們的心靈。
為解決紙張不足的問題,吳子花就領著孩子們拾取樹葉代替紙張;為激發孩子們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熱情,就帶著他們用油菜花進行拓印。
“我們很喜歡吳阿姨,每次空閑的時候她就會帶著我們一起玩、一起學,她教給了我們很多手工剪紙和苗繡。我們長大以后也要跟吳阿姨一樣優秀。”孩子們笑著對志愿者說。
苗繡非遺傳承目前面臨著培育困境。吳子花告訴志愿者,發掘、培育出色的苗繡接班人有三方面困難:
一是人才短缺。由于苗繡傳承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很多年輕人,大都對此缺乏興趣,難以潛心學習制作手工苗繡,學習苗繡的人才較少。
二是收入微薄。手工苗繡制作復雜,時間成本投入大,收入少。在同等條件下,外出務工的收入遠多于手工苗繡。
三是市場需求不足。由于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非遺項目的市場需求減小,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苗繡同其他非遺傳統工藝一樣,在現代化進程中仍然還面臨著與之配套的學校教育缺乏延續、非遺品質的堅守和創新活化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
守于苗繡,忠于苗繡。苗繡自先輩之時一代代傳承下來,歷經多年的保護和發揚,對于苗族姑娘來說,就像蹣跚學步、咿呀學語般,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吳子花希望,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社會各界能夠積極參與保護、傳承與發展苗繡文化。她表示,無論如何,她都會堅持用自己手中的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生活,堅守苗繡非遺文化的傳承,默默耕耘苗族文化的家園,傾盡全力推動苗繡文化發光放彩。
(來源:湖南日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