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綿兜”、做“蠶繭花” 在上海品味世界非遺與傳統技藝
來自“中國絲綢名鎮”吳江震澤鎮的老手藝人姚來英這兩天在上海虹橋高鐵站展示“剝綿兜”的傳統工藝。這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就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重要的環節,剝好的“綿兜”正是蠶絲被的原材料。
老手藝人展示“剝綿兜”技藝。(薛遷攝)
泡水后的蠶繭潔白如雪,只見年過六旬的姚來英將蠶繭撕開一個小口,剝開后撐大,拉扯成薄如蠶翼的繭膜,層層套在模具上,重復疊加8到10次后,就拉成了一個雪白綿軟、晶瑩剔透的綿兜。
吳江是中國著名的蠶絲之鄉,是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發源地之一。其中,震澤鎮桑蠶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在歷史長河中,絲綢經久不衰,從一種紡織品逐漸轉變為獨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符號。
“震澤蠶絲被的制作過程十分講究,制作流程主要有煮繭、去蛹、剝綿、晾曬、扯棉、成胎六道工藝,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及精湛的技藝,‘剝綿兜’就是蠶絲被制作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姚來英對記者介紹道,想要把蠶繭剝得完整、剝得薄薄透透,可不是簡單的。好的綿兜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用燈光照過去都是透光均勻的;蠶繭剝得不好,直接影響蠶絲被的質量。
“將蠶繭輕輕一剝一拉,一個綿兜就成了,但要注意拉綿的力度、角度......”在老師傅的指導下,不少旅客忍不住駐足體驗。“看老師們做起來簡單,自己動起手來,要么扯壞了,要么把絲兜拉得不均勻,成了絲疙瘩......”親身體驗后,一位旅客感慨道。面對體驗者的“抱怨”,姚來英直言,這看似簡單的剝絲綿兜流程,實則很考驗技巧和耐心。
“‘剝綿兜’必須要以手工來完成,這樣制成的蠶絲被才又輕又暖。目前我們從事這項工藝的工匠中,年齡最大的已經有70多歲。我們也想通過這次展演,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的傳統手工藝和老字號,傳承這項珍貴的技藝。”在展現專注細節、精益求精的古鎮匠人精神的同時,絲綢專家黃英老師呼吁現場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并傳承這項非遺制作技藝。
手工藝者制作傳承且創新的“蠶繭花”。(薛遷攝)
在剛剛舉辦的“創新湖區樂居之城”吳江城市形象展上,充滿創意的“蠶繭花”手工制作拖曳了人們匆匆而過的腳步。在來自太湖雪蠶桑文化園的孫小莉老師手指靈活舞動中,一個個蠶繭變身花朵。
孫小莉告訴記者,蠶繭花這種躍然于指尖的蠶繭藝術源自民間。古時蠶事結束后,蠶婦稍閑,便會著手做繭花,成為女紅針黹手藝。今時,用古人的智慧結合精細的手藝,在“蠶繭花”中融入創意元素,風格與款式多樣變化,成為別具風格的純天然蠶絲藝術品。
震澤鎮黨委委員勞曉飛對記者表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一代代人的付出與堅持,很高興能舉辦這樣一場文化展演活動,看到了人們對非遺制作技藝的興趣與熱情。”
“這個為什么叫定勝糕???”展覽現場,來自震澤老字號店鋪的定勝糕,引發旅客好奇?!斑@定勝糕啊,是南宋時蘇州百姓為鼓舞韓世忠帶領出征的韓家軍將士所做的糕點,寓意百戰百勝、早日凱旋。后來,宋軍大獲全勝,擊退金兵,這種糕也被稱為‘定勝糕’啦?!闭箯d現場的工作人員解釋道,“今天把它們帶過來,用這象征著勝利的美食祝愿亞運健兒們取得勝利?!?/p>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