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成果豐 讓紡企更強壯
企業管理是紡織行業歷來重視的“大學問”。如今,紡織企業管理有何新特色、新經驗?企業又是如何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提升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增強發展韌性的?在近日于山東泰安舉行的第11屆全國紡織企業管理創新成果及管理創新成果主創者終審會上,13家入圍企業圍繞各自申報的管理創新成果同臺競技,角逐第11屆全國紡織行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二等和主創者。“將管理創新工作與企業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更加注重管理實踐的成效,成為紡織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突出特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以下簡稱“中紡企協”)會長夏令敏表示。
管理創新成果豐
“自今年3月啟動報名以來,第11屆全國紡織企業管理創新成果及管理創新成果主創者審定工作得到了全行業的關注和支持。通過各專業協會及地方協會推薦和企業自主申報,一批主題鮮明、模式新穎的管理創新成果入圍。”中紡企協常務副會長謝青介紹。
謝青表示,入圍本屆終審的管理創新成果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強化戰略思維。入圍終審的13項成果涵蓋棉紡、化纖、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紡機等行業,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在提升企業價值鏈競爭力、發揮先鋒示范作用、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二是注重精益管理。本屆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中,既涉及系統性的全流程管理、供應鏈管理、文化管理,也有針對關鍵環節的局部管理,管理創新成果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三是深化數據應用。本屆終審共有7項管理創新成果主題以數字化、智能化應用為主,另有2項管理創新內容包含數字化、智能化應用。這體現了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的引擎功能進一步增強。四是重視需求導向。本屆共有8項管理創新成果突出強調了加強客戶服務與市場營銷、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5項成果涉及人才建設和綠色發展。企業圍繞市場變化和需求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管理創新,有力提升了企業快速反應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全紡管理創新成果審定推廣工作自2011年啟動至今已進行了10屆,共推出114項優秀成果,為促進紡織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
“組織開展全國紡織管理創新成果審定推廣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整個紡織行業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提升、競爭力提升。12年來,紡織全行業在管理水平上的提升,與技術進步直接相關。”夏令敏表示,本次管理創新成果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管理創新工作與企業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企業在技術進步、市場變革中持續推進管理創新;二是成果注重理論創新,更注重管理實踐的成效。參評企業的經營情況、運營效果和生產效率通過數字體現出來,成效明顯;三是企業的運營模式、商業模式在管理提升中不斷發生變化。龍頭骨干企業在產品開發、技術應用、管理創新等方面,有策略、有步驟、有目標地推進綠色發展、踐行社會責任,聚焦“雙碳”目標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充分體現出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數字驅動“新管理”
當前紡織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管理技術與紡織工業深度融合發展,成為創新引領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新華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雷石磊介紹,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新華源集團紡紗生產精益管理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生產管理不再依賴人工主觀判斷,管理決策依據更全面、客觀的大數據決定。立華智紡智能紡紗車間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節約生產成本顯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順應市場變化發展趨勢,搭建了紡織服裝行業專屬互聯網平臺,把整個紡織服裝供應鏈體系提高到新高度。公司項目經理畢宇飛表示,即發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敏捷型平臺化管理創新,是以供應鏈平臺化管理為核心,建立集團“一個平臺三大生態”管理體系,實現高效、統一的供應鏈管理。
隨著家紡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有序推進,山東魏橋嘉嘉家紡有限公司的管理創新模式也在及時跟進。公司總經理宋海英介紹,2020年,嘉嘉家紡投入2000萬元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2021年,完成智能化數字化項目建設,新引進7條吊掛流水線及自動包裝入庫一體化智能設備,企業整體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
“基于數智化的服裝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是贏家時尚面對行業現狀、消費者需求變化、渠道多元化、商品運營效率低,結合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企業內部全流程數智化轉型升級,實現管理創新變革的成果。”贏家時尚控股有限公司企管部負責人邱笑勝表示,服裝行業門檻低、技術薄弱、同質化競爭嚴重,定制化、智能化生產是服裝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
據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曄珺介紹,隨著全方位數智賦能特高支紗產業化管理項目的實施,公司建成了兩條高智能、裝備精良、潔凈有序的現代化精品紡紗生產線,特高支紗產量和銷售逐年提升,實現了特高支紗產業化規模化的目標。
“10年前,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產能2萬噸,員工4500人。經過近幾年的數字化建設與智能化設備的引進,現長絲產能8萬噸、短纖產能12萬噸,員工5560人,實現了用最少的人員成本完成更大的產能。”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高級主管于淑娟表示,圍繞紡織工業“十四五”重點任務,公司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信息技術搭建起智慧化纖管理平臺,進行數字化管理升級,實現了人員高效化管理、產品綠色化生產兩大優勢成果。
作為全國工程復合材料領軍企業,山東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的工程用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公司董事長梁訓美表示,路德智能制造新模式自2018年起開始應用,突破纖維復合材料生產短板裝備,打破國際壟斷,實現裝備國產化;生產出智能型纖維復合材料,實現產品智能化;創新土工合成材料行業生產制造模式,推動行業生產和商業模式創新,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聚力創新壯“體格”
紡織企業如何借力管理創新,讓“體格”更強壯?瞄準市場變化和需求變化,向管理創新“聚力”,力爭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成為與會企業的共識。
煙臺明遠創意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辦公室主任牛甲甲認為,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導入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創新,既可以保持企業的獨特性和魅力,又可以增強企業適應時代發展的競爭力,為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貢獻智慧和方案,保持自身的優勢和地位。
“針對服裝行業大規模定制需求,迪尚集團2020年初起打造基于服裝個性化定制的垂直供應鏈管理創新。”迪尚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詩哲表示,迪尚集團通過實施基于服裝個性化定制的垂直供應鏈管理創新,建設了行業共性基礎資源池,產品供需效率明顯提高,產品生產和設計周期縮短40%,運營成本降低約30%,生產效率提升約30%,庫存周轉率降低25%,產品可追溯率達到98%。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增強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朱云青表示,南京玻纖院通過搭建國家級創新平臺、認定考核緊缺型技能人才、布局產教融合、組建創新聯合體等具體舉措,系統構建“培鑒競用”四位一體技能人才管理體系。南京玻纖院不斷提升企業技術硬實力,以科技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取得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中始終保持領先。
“近年來,全球纖維消費處于低增長周期,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大纖維板塊逆周期高速增長,迫切需要實現營銷理念、營銷模式和營銷體系創新。”公司銷售中心處長孫赫表示,產品是基礎,服務是增值,社會責任是企業使命。吉林化纖建立以產品、服務、社會責任為支柱的現代營銷體系,三者相互作用產生的市場力量,為吉林化纖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紡織企業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為了保持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紡織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提高管理水平,而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則成為引領企業全面創新管理的必要舉措。”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燕認為,在當前科技發達的時代,只有創造出全新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將企業引導到成功之路上。
“雖然長嶺紡電已是紡織專用儀器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但要在紡織專用儀器制造領域長遠發展,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在協同創新上有所突破。”陜西長嶺紡織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志華表示,長嶺紡電一方面瞄準行業發展方向,準確定位,做紡織領域“全產業鏈質量控制專家”;另一方面高效盤活企業現有的人才、科研平臺資源,優化布局,聚焦創新體系布局,實現企業高效運轉,打造紡織產業轉型發展新標桿。
(來源:中國紡織報 作者:王丹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