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延致獲2023紡織學術大獎,第十三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蘇州舉行
眾所周知,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會催生顛覆性創新,帶動前沿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推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實踐也證明,誰引領前沿性、基礎性科學技術方向,誰就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權。每年一次的中國紡織學術年會為行業搭建了產學研用跨界交流與合作的高效平臺。
11月10-12日,第十三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在蘇州舉行。會議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蘇州大學承辦,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蘇州中紡學面料產業研究院協辦,并得到了東華大學、江南大學、青島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西安工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支持。
本次年會設置了1個主會場、13個分會場,以及墻報展示區域。會議以“學產融合、成果賦能、引領發展”為主題,圍繞纖維新材料與紡織清潔生產技術、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綠色紡織材料、先進絲綢材料及低碳制造、紡織材料循環利用技術、現代紡織加工技術、紡織前沿科學與技術、生態染整技術、紡織品時尚設計與綠色制造、高科技服裝、低碳可持續與未來紡織工程科技、面向健康智能及可持續的紡織可穿戴科技等議題進行交流。會議頒發了2023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學術獎(紡織學術大獎、紡織學術(技術)帶頭人獎、“中復神鷹”紡織青年科技獎),發布了第24屆陳維稷論文卓越行動計劃以及2023年紡織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卓越行動計劃遴選結果等。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紡聯原會長王天凱,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王玉忠,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中國紡聯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黨委書記李陵申,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沈明榮等領導、專家,會議主辦、承辦單位領導,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生產、教學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和紡織高校的師生、相關方面的領導、媒體代表等千余人參加會議。
11月11日,年會開幕式和主旨報告在主會場舉行,分別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總工程師劉軍、蘇州大學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處處長潘志娟主持。
在開幕式上,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致歡迎辭。他說,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支持下,始終對標世界一流學會,聚焦新時代建設紡織科技強國和群團組織改革,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伏廣偉在梳理了近年來學會為促進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服務模式創新亮點后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紡織一級學科建設的“危”與“機”,站在國家和歷史的視角看待紡織學科建設,更會有難以言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會的神圣使命是代表中國紡織科技界,站在學科之林,要勇敢地傳遞紡織學科的聲音,壯大紡織學科的力量,組織及號召紡織科技工作者務必戮力同心,為紡織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紡織人的智慧與力量。
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沈明榮在致辭中說,蘇州作為擁有“雙面繡”特色的創新之城,始終在發揮蘇州文化資源優勢賦能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蘇州大學的紡織絲綢學科依托區域文化和產業優勢,經過11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形成了國內唯一涵蓋“種桑、養蠶、繅絲、織造、印染、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表演”等紡織絲綢產業鏈相關環節的教學與研究體系。學科立足紡織科學與工程,突出絲綢學科特色,重視學科交叉融合,用現代技術促進傳統紡織絲綢產業轉型升級,在蠶絲新品種、功能纖維材料、功能性紡織品、生態染整、服裝設計與管理系統、智能及防護服裝、絲蛋白生物醫用材料研究等方面已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使傳統紡織絲綢行業綻放出時代的全新光芒。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李陵申在致辭中表示,2023年以來,我國紡織行業面臨的國際市場壓力較往年明顯加大,生產、效益、投資等主要運行指標仍未扭轉負增長態勢,但降幅逐步收窄,行業經濟運行延續恢復回升態勢。挑戰與機遇并存,要在全球紡織產業鏈與供應鏈重構中持續保持優勢和主導地位,就需要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備研發中擁有遙遙領先的技術。李陵申認為,紡織行業當前還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其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紡織行業科學技術研究的差距主要在于基礎前沿和源頭創新,特別是精細化工、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方面。對于未來紡織科技工作,李陵申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堅持攻堅克難,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工程科技前沿,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堅持科技報國,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為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生態保護、民生改善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三是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做到守正揚清、求真務實、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為社會發展提供“正能量”。
隨后舉行了頒獎典禮。為促進紡織學術交流,重視基礎研究,鼓勵科技工作者創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表彰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奉獻精神,學會設立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技論文卓越行動計劃,包含3個子項目:紡織博士學位論文、紡織碩士學位論文、陳維稷論文卓越行動計劃。
2023年共有51篇論文入選或入圍科技論文卓越行動計劃,其中博士學位論文7篇,碩士學位論文14篇,第24屆陳維稷論文30篇。會議為入選的論文作者代表頒發榮譽證書。
在令人期待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學術獎頒獎環節,會議分別為2023紡織學術大獎,2023紡織學術(技術)帶頭人,2023“中復神鷹”紡織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頒獎。
2023紡織學術大獎
青島大學研究員夏延致
2023紡織學術帶頭人獎
東華大學教授王宏志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徐志偉
青島大學教授許長海
東華大學教授張潔
蘇州大學教授張克勤
2023紡織技術帶頭人獎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徐紀剛
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周立明
2023“中復神鷹”紡織青年科技獎
西安工程大學教授樊威
青島大學教授田明偉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夏治剛
“中復神鷹”紡織青年科技獎頒獎嘉賓,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陳秋飛表示,多年來,中復神鷹一直致力于碳纖維產業化的研發生產工作,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科研。支持青年科技獎就是為培養致力于紡織科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為紡織科技做貢獻。目前,中復神鷹正在為打造碳纖維產業鏈平臺而努力。
紡織學術大獎獲得者夏延致表示,作為紡織科技工作者能獲獎感到很自豪,今后要繼續努力,搞好傳幫帶,堅持科研特色,為紡織科技進步做出新貢獻。
為表彰在紡織科學與工程或者相關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和為學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員,2023年,學會決定增選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棟、東華大學教授張瑞云為會士。當選人上臺接受證書。
為提升紡織科技協同創新能力,促進資源互補與跨界合作,2023年學會決定新設立5個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研基地。基地負責人上臺接受授牌。
為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科學家精神弘揚工作,大力傳播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學會堅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設工作。2023年決定授予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會議為入選基地授牌。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學產融合成果賦能引領發展——以創新實踐書寫新型工業化中的錦繡篇章”主旨報告。他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在時代大勢、全球風云、產業變革中,行業如何把握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和內涵特征,以創新實踐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塑造著新型工業化的新特征。新型工業化是以全球融通為條件的工業化,是以社會責任為導向的工業化,是以數字經濟為架構的工業化,是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工業化,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最根本的支撐,決定著產業的價值高度、應用廣度。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提升創新能力,講好科技故事,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是紡織行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融入時代大勢,立足中國實際,把握歷史主動,在全球競合關系中、責任利益關系中、市場供求關系中,適應新的條件約束,構建新的產業聯系,圍繞科技、時尚、綠色,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創新驅動是關鍵路徑,科技創新是首位工程。
三是在新階段,中國紡織工業創新的趨勢方向:把握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創新趨勢,推動有效實踐。
四是以全局觀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創新是大生態、大環境,是全局變量、系統工程。除了關注行業本身的創新以外,需要以更宏闊的視角,了解全球全域的創新趨勢和實踐,從整體創新的角度來思考行業創新。
五是起承轉合,做好創新發展的錦繡文章。以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在起承轉合處推動科研、產業、市場的統一,形成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起”要高遠,加強問題導向的基礎創新;“承”要順滑,加強應用導向的技術創新;“轉”要平闊,推進價值導向的成果轉化;“合”要圓融,打造開放導向的創新生態。
孫瑞哲最后表示,經綸天下,是因為心懷錦繡;誠謹勤樸,是因為身系民生。希望大家擔當作為、攜手并進,以創新實踐書寫新型工業化中的錦繡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作了題為“厚植關鍵根部技術,打造柔性電子強國”的主旨報告。他認為,顛覆性創新決定國家未來,柔性電子位居科學技術八大前沿領域之首,屬于根部技術。柔性電子是將有機、無機或有機無機復合(雜化)材料沉積于柔性基底上形成以電路為代表的電子(光電子、光子)元器件及其集成系統的一門新興、交叉科學與技術。進入智能時代,柔性電子是智能化時代的關鍵核心科技,柔性電子器件具有“輕薄柔透”突出優勢,未來信息芯片、新型信息裝備和電子器件創新都需要。當前,基于柔性電子的航空航天、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健康醫療等方面的研究與技術已取得創新突破。柔性電子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從柔性電子產業價值鏈來看,專利和技術、制造、品牌與服務三者的價值關系呈微笑曲線。國內企業應瞄準價值鏈條的兩端,關注品牌建設的同時,在自主創新成果的基礎上獲取更高的產業附加值。
2022紡織學術大獎獲得者東華大學教授覃小紅作了題為“納米纖維跨尺度鑲嵌紡功能紡織品研究進展”的主旨報告,從納米纖維研究、跨尺度鑲嵌紡的提出與實現、跨尺度鑲嵌紡技術的廣適性、跨尺度鑲嵌紡功能紡織品開發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納米纖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工作進展。她表示,經過10余年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實踐,納米纖維跨尺度鑲嵌紡功能紡織品相關技術已經在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等紡織企業實現推廣應用,推動了我國高功能性紡織品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目前,其團隊致力于緩釋型鑲嵌紡功能紡織品、導濕功能紡織品、微納鑲嵌纖維刻色紡織品的研究與實踐。
“精密過濾分離材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材料。”2022紡織學術大獎獲得者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棟作題為“纖維基精密過濾分離材料的結構、制備與應用創新”主旨報告時,介紹了精密過濾材料產業發展、技術背景和發展機遇。為了解決過濾分離材料精度低均勻度差、過濾分離效率與通量間的矛盾突出等問題和難點,王棟帶領團隊研究了納米纖維及其集合體材料的制備方法、纖維基精密過濾分離材料的結構設計,并實現了纖維基精密過濾分離材料在生物制藥、微電子制造、能源化工、食品飲料、環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工業化量產。目前,已經孵化出維晨科技公司,在武漢建立生產基地。
會議決定,第十四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將由安徽工程大學承辦。蘇州大學副校長沈明榮、安徽工程大學副校長鳳權上臺交接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承辦旗。
11日下午和12日,年會還將圍繞會議主題舉辦13場平行會議與論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