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ck0wi"><source id="ck0wi"></source></abbr>
    <li id="ck0wi"></li>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button id="ck0wi"><input id="ck0wi"></input></button>
  • <abbr id="ck0wi"></abbr>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
  • 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俞建勇:推動科創“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有效增量”

    2024/4/8 17:43:00 來源: 評論(0)10608

    俞建勇

      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過程中,大學如何更好發揮支撐與引領作用,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日前在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應突出強化創新的革命性突破,同時,要特別注重創新的系統性實現。

      結合自身的科研經歷和高校治理經驗,他剖析說,對高校而言,首先要把握創新的重點,即聚焦于基礎性、前沿性和顛覆性的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并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產業應用上的突出成效。

      在整個訪談中,讓記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俞建勇多次提及,要充分重視并研究“創新的系統性問題”,即要有效應對新技術應用面臨的多學科融合、多領域協同的挑戰,切實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打通堵點-

      原始創新和體系性創新相結合

      是關鍵所在

      記者: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提高創新效率的關鍵是什么?在各個環節中,還存在哪些堵點、難點?

      俞建勇: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涵蓋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原始創新和體系性創新相結合是關鍵所在。

      首先,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原始創新。當前,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如果說過去我們在很多領域還可以跟隨別人的步伐前進,那么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更加強調自主創新,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以及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其次,我們必須更加重視體系性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從0到1”源頭創新的重要性毋庸諱言,同時,在“從1到100”的轉化過程中,我們往往面臨來自多學科、多領域的挑戰,且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瓶頸。

      舉例來說,即便有了原型技術,如何將其轉化為規模化生產,確保品質可靠、過程綠色清潔、產能高效、成本可控以及相關制造產業鏈的完善——這些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卡點,必須逐一加以解決。這實際上也意味著,除了做大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兩頭”,更要對系統性問題給予充分重視,加強體系性的交叉性研究。

      最后,我們要把創新落腳在推動產業形成先進生產力上。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推動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拓展領域內涵、提升產業競爭力,又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把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努力占領產業發展競爭的制高點。

      記者:在您看來,該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將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俞建勇:科技革命引領產業變革,形成了諸多時代熱點。比如,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廣泛覆及各個領域、賦能千行百業;生物與化學技術的交叉融合,在生命健康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新材料作為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其在各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業界俗稱的“一代裝備一代材料”也正在發生轉型、向著“一代材料一代裝備”快速演進……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每個領域都在經歷深度分化與變革,而要把握好科技革命的脈搏,關鍵在于創新。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要將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就必須著力強化原始創新,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同時,在體系性創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構建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有效增量”。

      以東華大學在碳纖維技術方面的創新為例。科研人員在突破碳纖維制備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持續推進規模化制造、裝備及配套原材料技術提升,先后解決了碳纖維性能、品質穩定性、加工效能等突出瓶頸,最終實現碳纖維戰略材料的產業化生產與應用。


      -因地制宜-

      前瞻謀劃精準培育,

      對要素集聚的新產業要加大投入

      記者:在您看來,在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中,該如何實現對未來技術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助力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俞建勇:這實際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引領性技術上要走在世界前列,把握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前瞻性地思考和探索未來數十年可能的技術變革,并進行超前布局。

      過去,我們通過充分吸收國際先進技術,跟上時代步伐。然而,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中,簡單的跟隨式創新已不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此外,我們還需意識到,“卡脖子”問題往往具有時間上的延滯性,老的問題解決后,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因此,我們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在傳統賽道上追趕超越的同時,前瞻布局新的創新領域和技術路線,努力拓展未來發展空間。

      為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我們需要從思想上深化對創新規律的認識,確保在未來產業布局上實現深度突破。首先,要鼓勵科學家對基礎研究展開自由探索、爭取取得重大原理性突破,這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其次,要鼓勵科學家保持對當代各領域前沿科學的高度敏感,捕捉最新技術動態,并預見其潛在價值——這種對前沿科學的敏銳洞察和精準把握,要求科學家不僅要關注、解決當下的重大問題,更要關注、搶占未來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在新能源領域,當前,鋰電池技術被廣泛應用,但其性能已近極限。業界預計,下一階段,也就是未來的五到十年內,固態電池有望取代鋰電池并進一步發展。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氫能源因其高能量密度,正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一二十年有望突破制氫、儲能等關鍵技術瓶頸,進一步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由此可見,創新的過程往往面臨安全問題、可靠性問題以及成本問題等諸多挑戰,且創新并非一勞永逸,而是要經歷反復迭代升級,并關注不同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升級與創新。

      具體到高校,要實現可持續的創新,必須大力倡導學科交叉。當今世界,科技領域呈現出一個顯著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重要突破來自于跨學科和交叉領域。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支持和鼓勵學科交叉,引導科學家理解不同學科科研范式的差異,并緊跟相關學科的最新進展。在革命性科技萌芽或初露端倪之時,便需考慮到其未來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從而作出超前布局和深度研究。

      記者: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城市也面臨著產業升級更新的需求。上海正聚焦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可否談談城市應該如何因地制宜、加強對未來產業的前瞻謀劃?

      俞建勇:上海具有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和條件,比如,我們具備強大的基礎研究力量、豐富的高校資源以及多學科交叉的創新能力等。上海要充分發揮這些特色優勢,結合地方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規劃、精準培育未來產業,積極探索富有上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企業總部等各方資源匯聚于此,對上海發展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未來產業,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以未來材料為例,上海重點布局高性能復合材料細分領域的產業發展,跟東華大學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學校在這個領域擁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完全有基礎也有能力為上海做強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鏈提供關鍵支撐。

      在新興領域,上海要充分發揮技術革命突破的優勢,整合優勢力量聚焦戰略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努力在世界級技術變革中占據前沿位置。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協同工作,確保深度創新的科技與新興戰略產業能夠更好地融合銜接。

      打通科技布局與產業布局的鏈接,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一些要素集聚的新產業,加大資源和力量的投入。當某一類新技術取得進展時,我們應科學地研判和選擇產業發展路徑,優先發展要素集聚度高、產出效益好、技術競爭力強且綠色可持續的新產業。


      -應對挑戰-

      適應融合創新特征,

      高校要營造更良好氛圍

      記者: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學肩負著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任,如何把握新機遇、承擔新使命?

      俞建勇: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鎮,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科技創新方面,高校要特別重視基礎研究與源頭創新,這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突破的關鍵。要更加重視多學科、交叉性研究,因為這些“邊緣”地帶往往孕育著突破性成果。此外,高校也要著力加強組織形式、文化氛圍與科研導向的建設,形成針對重大問題的集成攻關機制,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氛圍。

      目前,東華大學正在建立健全適應基礎研究特點的選題選人機制、科研評價體系和內部管理制度,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和青年人才成長的良好生態。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在保持縱向學科組織架構的同時,構建柔性組織形式,以更好地應對重大問題挑戰。

      面對復雜技術問題,企業與高校的深度融合是“破題”關鍵。以復合材料在大飛機上的應用為例,東華大學與中國商飛合作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明確共同目標,全程參與從原材料到設計、制造、評估等關鍵環節,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有效供給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承擔了重要的、基礎性的研究工作,而企業則更多承擔了生產技術的整體達成。

      近年來,學校順應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以及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需求,依托紡織、材料兩個“雙一流”學科,統籌推進優勢提升學科、高原培育學科、戰略發展學科等三個層次重點學科建設,科技創新有效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培養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人才,高等教育該如何與時俱進?高校在升級人才培養方案時又有哪些新思考、新布點?

      俞建勇:高校在改革發展中,要始終處理好特色化發展與時代化發展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永葆創新活力,不斷輸出創新知識,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

      對高校而言,學科專業布局是關鍵。目前,東華大學正在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堅持特色發展與服務需求相結合,主動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招生結構,加大戰略新興領域和急需緊缺領域學科專業布局,加快構建契合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急需、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努力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到底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對此,教育界、科技界、產業界都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標準,在我看來,其中最核心的,應是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才,需要我們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組織資源的集聚與投入,以及教育范式的升級調整,使學校教育更好地適應知識交叉融合創新的特征。

      當前,高等教育十分強調培養“強基礎、寬口徑、重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從人才培養的理念上來說,“復合型”絕不是多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系統集成,重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教育變革很重要的一點是強化場景教育。人工智能時代,將為全體勞動者創造一個全新的智能化場景,高校培養學生也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創造條件豐富的人工智能教育場景和應用場景。要創新實踐“人工智能+”,鼓勵學生在新的智能場景中培養思辨力、學習力、創新力、領導力。目前,東華大學已在教育教學中積極融入人工智能有關課程,開展相關專業培養,通過場景育人、項目育人、平臺育人等多種方式,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可及性,鼓勵更多學生主動擁抱科技變革。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第一時間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跟帖0
    參與0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

    相關閱讀

    俞建勇:推動科創“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有效增量”

    財富故事
    |
    2024/4/8 17:43:00
    4

    校長俞建勇在慶祝東華大學建校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行業領袖
    |
    2021/10/19 12:03:00
    8

    俞建勇擔任專家評委會顧問,第三屆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啟動,涉及紡織領域

    協會動態
    |
    2021/8/19 17:48:00
    32

    俞建勇:推動數字技術新突破,打造數字時尚新優勢

    名人訪談
    |
    2021/5/10 23:57:00
    22

    俞建勇:推動數字技術新突破,打造數字時尚新優勢

    領導講壇
    |
    2021/5/7 11:38:00
    14

    紡織界最年輕院士履新!俞建勇任東華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面料輔料
    |
    2019/8/21 16:37:00
    26

    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解讀現代紡織科技的未來命題

    領導講壇
    |
    2016/7/7 21:22:00
    12

    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現代紡織科技的創新發展

    專家時評
    |
    2016/7/7 18:47:00
    10

    專題推薦

    閱讀下一篇

    專業市場:棉價市場運行狀況在小幅向好發展

    周一鄭棉主力合約收低0.28%,報16185元/噸。投機客拋售多倉,近日ICE期棉走勢偏弱。國內基本

    返回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看新聞 手機看新聞
    展開
    • 微信公眾號

    • 電話咨詢

    • 0755-3290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