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秦繡傳承人:在守護與傳承中讓古老技藝綻放新光彩
“在母親的啟蒙下,我很早便開始接觸秦繡,自然而然也愛上了這門古老的技藝,希望通過作品讓更多人發現秦繡之美。”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崔萌說,自己和母親在繼承基本技法的基礎上都有創新,雖風格不盡相同,但初心都是希望通過在守護和傳承中不斷創新,使古老的非遺技藝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秦繡作為具有陜西地域特色的民間刺繡藝術,起源于古老的納紗繡,以其獨特的針法、豐富的圖案和色彩鮮艷著稱。它以真絲線在紗羅上依經緯施針,通過針法變化展現圖案的多樣性和真絲的美感。秦繡強調針法主導設計,利用色彩塊面對比,呈現出華麗精美之風。
崔萌繡制秦繡作品。受訪者供圖
作為陜西省級非遺項目秦繡的傳承人和耀州刺繡第五代傳承人的崔萌,從小便在母親創辦的刺繡廠和刺繡班中長大。耳濡目染之下,早在七八歲時,她便展示出了刺繡方面的天賦,并能夠獨立完成簡單的刺繡作品。
“母親教給我的不僅是對技藝的精益求精,更是對非遺的敬畏之心與守護之情。”談及自己的非遺傳承之路,崔萌坦言,離不開母親趙春的啟蒙與教導。母親對非遺的理解,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身體力行地教會她如何做好非遺傳承人。
崔萌的作品參加展覽。受訪者供圖
在精湛技法、傳承技藝的同時,母女兩人的作品風格卻不盡相同。在色彩搭配上,趙春注重自然色彩的呈現,給人以清新素雅、沉穩含蓄之感,崔萌的作品色彩運用更為大膽,注重對比和變化,色彩大多比較鮮艷。在題材選擇上,趙春的作品題材相對廣泛,涵蓋了花鳥魚蟲、風景人物等多方面,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而崔萌的作品更側重于歷史文化題材和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特別是崔萌曾在西安美術學院進修的經歷,讓她在構圖和技法上融入了工筆畫的特點,形成了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表達。
“在進行秦繡作品創作時,我發現使用穿羅繡技法的人很少,如何把穿羅繡針法更好地呈現,一直是困擾我的最大的難題。”面對這樣的情形,崔萌懷揣著對秦繡的熱愛與使命,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她不僅在針法和色彩上進行創新,還嘗試將刺繡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將陜西的自然風光、歷史人物及文化符號等融入作品,為傳統賦予新生命。
以兵馬俑為創作主體的《重生》系列便是一種嘗試。崔萌表示,通過還原兵馬俑出土時的顏色,希望讓秦俑以刺繡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讓更多人了解秦繡的魅力,這對于秦繡、秦俑來說,都是一種“重生”。
“在完成一系列作品后,我又陷入了新的思考,如何讓更多人關注喜歡秦繡?”崔萌嘗試將秦繡技藝應用到口罩、手鏈、服飾等日常用品的設計中,通過跨界合作等形式,讓秦繡走進大眾生活。
趙春指導崔萌繡制作品。受訪者供圖
除專注于自我水平提升與作品創作外,母女兩人都開設了免費的刺繡培訓班,還經常參加非遺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不遺余力地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傳承不應該有門戶之限,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秦繡的傳播與傳承中,當然也希望挖掘更多人才。”崔萌告訴記者,雖母親年事已高,創作減緩,但在培養秦繡人才方面,卻更加用心。理解母親的“苦心”,也讓崔萌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如何在守護與傳承中讓古老技藝綻放新光彩是母女兩人面臨的同樣“課題”,在不斷的探索中堅守本心是兩人同樣的選擇。
“創新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非遺創新的前提是要守護好其內核。”趙春說,自己非常支持女兒的探索與創新,就如同當年她的母親支持她一樣,但同時,她也會像母親不斷告誡她的一樣,告訴女兒,要守護好秦繡的“魂”,讓秦繡這門古老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作者 阿琳娜 肖文瑞)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