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大考下服企掀起環保改革
面對無可避免的“低碳”大考,服裝企業紛紛行動起來。
繼去年哥本哈根峰會之后,近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對成熟的低碳技術進行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在已經發布的200多種低碳技術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技術是“負成本”的。換句話說,節能減排可說是成本收回最快的投資。聰明的中國服裝企業已經盯上了其中的商機。
讓消費者為低碳買單
對于紡織服裝行業內99.6%的中小企業、95%的非公有制企業而言,在資金、技術、人才有限的情形下,“低碳”之路,似乎難于上天。而福建石獅的一家企業––左岸服飾的掌門人洪金山則提出了一個新辦法。“我們2010年秋季計劃推出一批服裝,全部采取低碳環保面料。”洪金山告訴《服裝時報》記者,他此前曾在哥本哈根的會議期間帶去了一件“紙質夾克”。
“紙質夾克”,這看上去像是一個典型的營銷概念。其實,所謂“紙質”,是指夾克面料的外面涂層中包含紙漿成分,這種紙漿的使用可以加速面料的降解,縮短降解時間,減少化纖成分材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據了解,左岸推出紙質夾克產品,價格高出普通的產品不少,仍受到顧客歡迎,上柜不到一個月就脫銷了。洪金山告訴記者,“每一個品牌都有它的核心文化,與其找一些不相干的噱頭,不如把社會責任感作為品牌的精神訴求,將其引入每一季服裝設計的主題。”
洪金山的大膽提議是:計算出每一件服裝的碳排放量,并讓消費者為此買單。
左岸服飾總設計師洪金山解釋稱,以一件純棉T恤為例,從棉花種植過程,到成衣的制作環節,再到銷售終端,以及被消費者買回家后經過多次洗滌、烘干、熨燙(以25次計),整個過程將會排放7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終其一生,這個200多克的純棉T恤,將排放出接近其自身重量30倍左右的二氧化碳。而化纖面料的衣服,碳排放會更高,比如一件100%滌綸褲子,假定其使用壽命為兩年,包括生產和消費環節,整個碳排放量約47千克,相當于其自身重量的117倍。按照每季只買兩件T恤、兩件襯衫、兩件外套計算,一旦你選擇了有顏色和圖案的服裝,再加上皮革、羊毛等服裝,你衣柜里每年新添服裝的碳排放量遠不止1000千克。
平均計算,低碳衣服的成本平均增加15%,企業內部消化成本的同時,另一半需要消費者為此付錢。
企業技改應對難題
消費者能否愿意多掏這7.5%?
在價格比拼仍占主要因素的服裝市場,這些身先士卒的服裝企業顯得很有信心。“我們此前嘗試推廣過一款無水洗牛仔褲,很受市場歡迎。如果我們詳細地向消費者解釋每件衣服產生的碳排放量的話,他們中有公共意識、有能力的消費者肯定愿意為此買單。”洪金山介紹,兩年前,央視經濟頻道的節目主持人芮成鋼就掏錢購買了碳排放量。
業內人士提到,在競爭激烈、利潤薄弱的紡織業要想存活下來并獲得長久發展,還需要更多的科研和投入。
聰明的服裝龍頭企業如特步、匹克、李寧等都欲搭最近熱門的“低碳”快車。“公司正在研發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無需采用化學處理的新工藝和新型面料。”廈門運動服裝企業匹克宣傳部侯立東向本報記者介紹。專家指出,我國紡織工業在長期快速發展中,積累了不少矛盾與問題,如,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這些都是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技術和工藝是我們落后先進國家的關鍵,所以通過自主技術和工藝創新來實現減排的方式是最為積極有效的,也對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起著積極的作用。
紡織服裝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紡織行業全過程能耗大致為4.84噸標煤/噸纖維。其中,服裝行業能耗為1.05噸標煤/噸服裝,織造行業能耗為0.95噸標煤/噸纖維左右,印染行業能耗大體在2.5-3.2噸標煤/噸纖維之間,平均為2.84噸標煤/噸纖維,約占全行業能源的58.7%。
倡議企業龍頭主導
在紡織、服裝企業正在興致勃勃進行低碳改革的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待低碳改革的態度要冷靜。“從銷售角度來看,這場革命成敗的關鍵在于市場,希望企業要冷靜理性面對,不要耗費大量成本盲目跟風。”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首先,一直沒有響應的權威部門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專家指出,在權威機構沒有確定統一的低碳標準之前,低碳標準仍舊是個懸念。
業內人士對標準問題也存在爭議,基本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低碳只是個相對標準,不能“一刀切”;另一種則認為,必須有一個基準線,來對各種低碳產品進行劃分,同時作為方向。目前,一些民間機構所推進的低碳標準,基本屬于相對標準。但所謂相對標準的可參照物,顯然是不明確的,也就存在實際的操作難度。
其次,制定標準。嘗試“摸著石頭過河”的主體應該是誰。孫瑞哲認為,對于目前行業的市場購買力差距較大等實際情況,低碳經濟仍需要行業的龍頭進行主導。不過相關專家也表示,雖然目前紡織行業沒有被列入污染嚴重和產能過剩的行業,但紡織業在低碳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節能減排的任務同樣艱巨。面對全球提倡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紡織印染企業應該積極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倡導使用環保材料,鼓勵紡織產業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