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裝網購市場的三大痛點看未來發展趨勢
麥考林、唯品會的陸續上市,V+商場等服裝平臺的快速發展,夢芭莎、瑪莎瑪索等網絡品牌的崛起,使得服裝網銷市場異常沸騰。繁榮帶來的不僅僅是繁華,也有擁擠。據統計,過去一年大大小小的服裝電子商務平臺已經達到上千家。面對如此火熱的市場,從業者不禁要問,服裝網購市場能容得下這么多的電子商務平臺嗎?未來的趨勢如何?
事實上,2011年的中國服裝零售平臺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格局,除了淘寶網外,其他服裝網購平臺都遇到了大大小小的挑戰,他們有三個痛點:流量、人才、品類。
流量問題在線下并不存在,線下店都開著街道兩旁,有天然的人流,但網店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個“盲店”,沒有流量就沒有銷售。
淘寶崛起的2005~2007年是中國互聯網的流量非常便宜的年代,電商作為重要的流量變現手段,并不受人注意。很長一段時間內,淘寶網獲取一個注冊并購買用戶的成本一直沒有超過20元。之后又出現了凡客,凡客使用“許多人看不懂的招數”做品牌、拿流量。為了求發展,凡客又做了V+服裝零售平臺。當時,流量盡管價格不斷暴漲,但還是可以接受。而在2011年,隨著新選手的涌入,市場變得擁擠不堪。擴品類的京東融資15億美元,走秀網獲得著名國際風投KPCB投資數千萬美元;V+獲得聯創策源領投1億美元,銀泰百貨獲得線下巨頭銀泰投資數千萬元……風險投資帶來了繁榮,也帶來了流量價格的暴漲。百度、新浪、好123、360、優酷等互聯網生態企業輪番漲價,分眾傳媒的股價也借著電商的東風漲了1倍。此時,流量已經漲到了150元~180元一個注冊并購買用戶。這意味著新的平臺必須從每個用戶的購物中獲得超過150元的利潤,才能在流量上保本。
流量之外,是人才之痛。2011年的電商人才越來越貴,越來越浮躁。一個剛畢業有一年工作經驗的青年可以漫天開價,高級別的人例如總監、項目帶頭人,更是貴上加貴。
此外,還有品類之痛。為了獲得榨取流量價值,同時通過供應商賬期緩解資金壓力,各大電商網站都在擴品類,這意味著同質化競爭,也意味著價格戰。新生的平臺想找到一個高毛利率、高重復購買率的品類是多么艱難。服裝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大家都想在這里掘金,結果是富了賣鐵鍬的人。
與此同時,中國網購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到5%,對比美國的8%左右,市場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筆者認為,網絡零售平臺的機會仍然存在。即便做不到最大的,做一個差異化的小型品牌商城,也足夠成為一家優秀的公司。原因在于,海量的服裝產品云集有限的網絡平臺,于是產品會逐漸趨向同質化,而網購消費者的經驗日益增加,眼光日趨挑剔。網購者開始更注重產品使用中的感性利益,不僅僅只是功能需求,而網絡品牌就可以滿足這種需求。于是出現了三種新的品牌形式:淘品牌、B2C自主品牌、傳統品牌為網絡打造專門品牌。淘品牌是指從淘寶平臺成長起來的品牌,例如七格格。B2C自主品牌包括新崛起的淘寶的初刻、NOP等。傳統品牌專門為網絡打造的品牌如美邦服飾的AMPM等。
由于服飾產品是個性化產品,品牌的集中度相對較低,而市場又大得驚人。因此,服裝零售領域可以容納數量眾多的品牌存在。而各個品牌的定位和風格,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都會擁有一定的市場,這就為網絡品牌平臺帶來了機會。
將網絡服飾品牌在市場定位上、差異化方面、個性特征方面進行基于用戶的細分,先在某一個區域或在某一個人群中,在某個產品特點上,在某個心理需求方面,做到相對領先的位置,然后再吸引其他同類品牌,以“前店后廠”的模式發展,將會有一些機會。將杰克瓊斯、時尚女裝Only、以純、探路者裝在一個商場里是一個平臺;將內衣品牌CK、G2000裝在一個商場里是另一個平臺。電商需要這種新的平臺,有品質感,有強消費用戶,有流量,有人才,但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強資本、強資源、強知識、強運營的“四強”團隊才能做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