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鞋業:品牌經營和質量改革是一個企業的唯一自救之道
“品牌。”
潘克誠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一性質,決定了鞋業的終極競爭并不在科技含量,而在于成本與品牌。依照這一邏輯,在溫嶺鞋業成本優勢式微后,品牌經營是唯一自救之道。
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溫嶺鞋業就提出品牌經營的發展思路。十幾年過去了,溫嶺鞋業雖涌現了1家國家出口免檢企業(寶利特)、4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浙江省名牌產品、7個浙江省馳名商標,但從總體上看,仍呈“小、低、散”格局。
“每一個產業都有集聚效應,溫嶺鞋大多是低檔鞋,吸引的客戶是采購低檔鞋的客戶。你突然做高檔鞋了,一是沒有這個技術氛圍,另一個采購高檔鞋的客戶也很少到你這里來。”盛建勇這樣分析。2006年,溫嶺一知名鞋企上馬真皮鞋生產項目。一年后這個項目無疾而終,據說原因是銷路不好。
卓凌公司是溫嶺市鞋革業商會會長單位,也是溫嶺鞋業領軍企業之一,至今還老老實實地做貼牌生產。“企業發展要有切合實際的定位。我們不是品牌開發的精英,我們能做的是生產的精英,做好自己的產品,讓更多的企業采購你的產品,然后貼上他們的牌子。”盛建勇說。
但是挑戰這個觀點的企業很多。從2008年開始,齊江、太源等鞋企陸續上馬真皮鞋生產項目,且供不應求,銷售價連連上揚。同是真皮鞋生產,為什么此前的那家知名鞋企會失敗,而齊江、太源會成功?潘克誠認為主要在于時機問題:“這幾年不斷有企業嘗試真皮鞋生產,慢慢就形成了集聚效應,企業再上馬真皮鞋項目就容易多了。”
與此同時,生產童鞋的福德隆公司斥資500萬元打品牌廣告,并在全國各地開設專賣店,至今已有7家,產品供不應求,零售價甚至賣到一雙100多元。“為什么能賣這么貴?因為用的鞋材都是高端的,款式自主設計。最重要的是產品初步形成了品牌效應。”福德隆公司董事長朱富德說。
鞋業大廈承載升級之夢
路過溫嶺市區萬昌路的人都能看到溫嶺鞋業大廈的雄姿。這座投資2億元的高樓現已結頂,最遲明年可投入使用。作為溫嶺鞋業研發基地、溫嶺鞋企總部集聚地,大廈辦公用房早已銷售一空,寶利特、卓凌等鞋企甚至包攬了其中一層。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鞋業配套企業也將進駐鞋業大廈。“我們與成品鞋生產企業一起提升。”東亞公司負責人說。東亞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專業鞋底生產廠家之一,產品80%銷往溫嶺市場。
從二次橡膠到PVC材料、橡塑合成、聚氨酯,最后到EVA底,東亞公司鞋底材料的變遷,折射出溫嶺鞋業的發展之路。據了解,東亞公司目前EVA鞋底占了公司總產量的一半。“這說明EVA鞋底在溫嶺越來越暢銷,也間接反映了溫嶺鞋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在不斷加快。”這位負責人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