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用品行業成為兩岸體育產業對接“急先鋒”
網隨著ECFA的簽訂,晉江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體育產業研討會上,兩岸體育產業專家學者們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共同探討。在兩岸學者們看來,發展程度、市場容量方面的差異使得兩岸的體育產業對接成為可能。而在具體對接內容上,體育用品行業更可以成為兩岸體育產業對接的“急先鋒”。
本期嘉賓:
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分會秘書長 張林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鮑明曉
新竹大學體育運動管理、行銷教授 黃煜
祖國大陸巨大市場空間
吸引臺灣從業者
晉江經濟報:兩岸體育產業對接的基礎是什么?雙方的合作是否會成為可能?
張林:我認為,兩岸體育產業未來的對接將會是多層次、寬領域、全方面的。這是由兩岸體育產業各自不同的現狀決定的:大陸體育產業雖然起步晚,但是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未來市場空間很大;而臺灣地區體育產業起步更早、更成熟,市場容量則相對小很多。
2008年大陸體育產業經濟增加值約為1554億元。通過對大陸16個省市的體育用品產業狀況調查發現,目前大陸的體育產業總體規模占國家GDP的比重約為0.52%,比起發達國家占GDP 1%~2%而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大陸的體育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體育產業服務方面的發展速度也大幅超過第三產業的增長。發展速度快、未來市場空間大已經是目前大陸體育產業最大的特點,這也吸引了其他地區相關從業者的目光。
黃煜:相比大陸的體育產業,臺灣體育產業最大的優勢在于起步早、發展早,整體職業化程度比較高。但臺灣的體育產業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市場容量有限。一個數據能夠很好地看出這個缺陷:以臺灣地區目前2300萬人為例,會買票去看各種體育賽事的固定人群不超過200萬。相對2300萬的總人口來說,200萬的固定人群比例很大,但是畢竟由于基數小,所能夠創造的價值有限。
大陸體育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是任何一個體育產業從業者都不會忽視的?;蛟S目前大陸的體育產業仍然處于比較初步的發展階段,但是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決定了這個市場一旦完善之后,所能夠創造的價值是非??捎^的。臺灣體育產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向大陸地區發展是必須考慮的一步。
體育用品可先對接
晉江經濟報:我們知道,整個體育產業是由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賽事等多方面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產業。對于這個巨大的產業而言,哪些細分領域可以充當兩岸體育產業對接的先行者呢?
鮑明曉:在未來,兩岸的體育產業對接肯定是全面的,比如說兩岸能建立業界交流的固定互動平臺,進行相關專利和產權的交易;兩岸共同開放各自的職業體育市場,互相參加較好的職業賽事,如臺灣籃球隊來參加CBA,而大陸的棒球隊則去臺灣參加棒球聯賽等。而在其中,體育用品行業無疑有望成為對接的先行者。在這一方面,晉江的優勢非常明顯,畢竟這里是全國有名的體育用品制造基地。
目前,大陸的體育用品品牌特步已經在臺灣地區開設專賣店,據說安踏等也有相關的計劃。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張林:隨著居民消費理念、消費能力的提升,對于運動的關注無疑會提高許多,與此相關的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對接無疑會先行一步。
臺灣的體育用品行業相對大陸業界來說,最大的特點便在于產品的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以捷安特自行車為例,雖然只是生產自行車的企業,但是這個企業卻把眾多的科技元素加入到其中,把捷安特做成了運動自行車的代名詞,自然而然這個品牌的附加值就高了許多。
自行車能這樣做,運動鞋同樣可以這樣做。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陸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都有意識地加大在產品科技研發上的投入,但是整體比例依然不高。
如果我們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舍得把每年銷售額的10%甚至更多的錢拿出來投入到研發當中去,大陸的體育用品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將更上一個臺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