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調查:服企擴產謹慎 訂單外包成常態
2010年,在訂單,近期月均收入過萬元。一夜之間,縫紉工們似乎邁入了“高收入人群”之列。
盡管上述情況尚屬個例,但在“用工荒”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沿海地區的縫紉工身價大漲已成事實。受此影響,服裝企業經營成本進一步增加,然而這并非服裝企業最頭疼的問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服裝企業一再增加縫紉工工資卻仍然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每每看到廠外“長年招工”的橫幅廣告和廠內大量閑置的機器,企業負責人就倍感沮喪。
嚴峻的用工問題已對相關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在缺工較為嚴重的沿海地區,不少業內人士已經感受到“用工荒”引起的市場變化。
訂單外發加工或成常態
在前幾期的“聚焦”專題報道中,已有不少文章談及沿海地區服裝企業在內地省市建廠、將服裝生產向勞動力來源地轉移的情況。就近原則,成為不少沿海地區服裝企業尋求解決“用工荒”問題的一種途徑。但異地建廠如同“遠水救近火”,不是服裝企業解決“用工荒”問題的首選之策。為完成所接訂單,不少沿海服裝企業在原有的“外發加工”模式上探索出新的方法,以緩解近期訂單充裕而工人缺乏的問題。
今年,不少服裝企業老板鼓勵本廠的車間主任、小組長到外面建小廠,由他們組織工人為其進行定向加工。在這種加工模式下,新辦廠只需要幾萬元啟動資金,配置平縫機、包縫紉機等普通機種即可投產。一般鎖眼、釘扣等服裝后道工序,以及整燙、包裝等工作仍然由大廠完成。車間主任、小組長們在原來工廠所積累的生產經驗也有助于把關加工服裝的品質。
江蘇鹽城的經銷商介紹,當地一些服裝企業老板不僅鼓勵車間主任、小組長們離廠單干,還會提供因工人不足而閑置下來的設備供其使用。新建的小廠為其加工,用加工費慢慢抵扣設備費用。這既有利于服裝企業消化閑置的設備,又能避開令其頭疼的招工難問題,還能節省部分勞動力開支,可謂一舉多得。由于當地不少服裝企業還沒有為所有工人繳納社會保險,在收入以計件結算情況下,不少工人都愿意到小廠做工。對一些要照顧家庭的機修工而言,大廠打卡上下班的嚴格規定使其更傾向在工作相對靈活、自由的小廠上班。
與之類似,在蘇州、織里、平湖等服裝企業集中的城鎮,都有由熟練縫紉工組成的專業“打工團”,有專人負責到各服裝企業接單。前文所提到的月入萬元的縫紉工夫婦就是縫紉工“打工團”的成員。在服裝企業未找到解決“用工荒”問題的根本方法之前,訂單外發加工很可能成為今后的常態。
服裝工廠擴產謹慎
盡管服裝企業可以通過定向的外發加工模式來應付訂單足而人力乏的狀況,但訂單量的上下浮動也會滋生各種變數。尤其對外貿型服裝企業來說,變數還有很多。2010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對美元進一步升值,外貿企業受影響較大。據標準浙江銷售服務分公司的總經理陳海平介紹,在浙江,內銷企業明顯好于外銷企業,受匯率影響,外銷企業多“接小單不接大單,接短單不接長單”,以避免造成更多的損失。
由于無法預估2011年的經濟走勢,一些服裝企業面對2010年訂單激增的局面也流露出“透支未來”的隱憂。“今年服裝企業新建、擴建廠房的情況也有,但不少服裝企業只是將廠房建好,而不敢大量購置生產設備。”陳海平補充說。
記者在浙江織里走訪今童王服飾有限公司時,其營銷總監錢煜明說:“人員難招,管理成本增加,資金投入大,今童王在今后向上發展的過程中不會一味擴大生產規模。”今童王今年購置了一批國外品牌的電腦平縫機,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生產升級,而用作形象展示,其所開發的童裝大多外發生產。
服裝企業設備閑置的比例仍然很高。雖然閑置設備的數量多,但尚未有大量二手設備流入市場。在江蘇鹽城,二手設備十分緊俏,不少經銷商為二手設備準備不足而懊惱不已。據陳海平分析,即使個別服裝工廠的設備閑置率高達60%,也不一定會作處理。他說:“目前大多數工廠將設備擱置在一邊,只有極個別工廠會處理。作處理的企業主要有三種,一是有資金壓力、無法長期擱置設備的小型服裝生產作坊,二是缺工的小型服裝廠,三是生意失敗、盤底后打算退出服裝領域的工廠或作坊。服裝企業深知招工將越來越難,但下不了決心究竟該如何做,如果在外地招到工人,賣了設備后就無法立刻組織生產。”在未面臨“山窮水盡”狀況前,服裝企業還將繼續觀望。
回看今年的市場,國內縫制設備雖然火爆,但大單并不多,不少銷量還是由小型服裝加工廠興起而帶動起來的。這種局面還將持續多久?誰也給不出確切的答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