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殖能否拯救浙江絲綢業
近日,新昌梅渚鎮宋家村華興桑業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從蠶桑站領完了今年最后一批60張蠶種,加上4月份以來陸續領的11次蠶種,今年總共養了12次蠶。
和傳統農戶散養不同的是,作為浙江第一次規模化養蠶的合作社,通過規模化養殖蠶的方式,比傳統一年養3-4次蠶增加了三四倍。
新昌華興桑業專業合作社兩三年前開始種植桑樹和建設蠶室,桑園面積為1000畝左右,蠶室面積6000平方米。去年,合作社共養蠶1100張左右(張,蠶種的計量單位,一張蠶相當于鮮繭產量為100擔左右),一年下來產量為47噸。相當于往年農戶散養時近兩年的繭量。
新昌蠶桑站站長樓平說,傳統的養蠶方式以農戶散養為主,從每年4月份的春蠶開始,一年養四次蠶,9月底晚秋蠶收完之后正式收工。不過這幾年來隨著農村就業渠道的增加,養蠶的農戶迅速減少。合作社采用集中養殖的方式,雇農戶養殖,同時增加養蠶次數。
比如去年4月份至10月份,合作社共養了12次蠶:“蠶寶寶對室溫、濕度的要求比較高,在每個蠶室里安裝空調,并錯峰進行養殖,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產量。”
目前,宋家村有51戶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合作社聘請農戶養殖,除了長工,在每個周期的用工高峰期,還聘請臨時工。因為每個月差不多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又不用自己承擔市場風險,年紀大的村民都非常樂意給合作社打工。
近三年來,國內生絲價格一路走高。前年生絲價格每噸維持在14萬左右,去年沖破了30萬元,今年上半年,期貨市場生絲價格最高到達了43萬元的高價。雖然最近價格有所回落,不過目前依然維持在30萬元左右的高價。浙江省絲綢協會秘書長王偉說,作為特殊的農產品,隨著桑園面積和從業人員的減少,今后生絲價格已經不太可能回到當年十幾萬元一噸的行情了。
在新昌縣,上世紀9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養蠶,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之一。不過鎮蠶桑站站長樓平說,現在只有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還保留著養蠶的習慣,養殖的總數減少了1/4以上。
絲綢是浙江省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國的四成。但是近年來,這個傳統優勢產業正面臨萎縮。
為了保證原料供應,不少浙江絲綢企業已經慢慢向西部轉移。絲綢之路控制集團有限公司在廣西和四川分別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公司董事長凌蘭芳說,今后,在浙江只保留設計研發等高端環節,而生產逐漸以西部地區為主。
在華鼎金誠絲綢有限公司的孟經理看來,規模化養殖在浙江其他地區推廣的可行性并不高,也很難形成一種趨勢。“比如必須有相當規模的桑園,現在杭嘉湖地區土地成本這么高,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資。”
孟經理說,原材料并不是決定絲綢企業發展的惟一因素。“雖然受到原材料產量影響絲綢價格一路走高,但目前全球經濟疲軟,國際客戶對絲綢需求在迅速下降,這些都對浙江絲綢行業帶來了嚴重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