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中國絲綢需企業和政府共力(一)
絲綢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文化符號。我們呼吁政府部門,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推進絲綢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優化,扶持絲綢企業科技創新、設備改造以及品牌建設,通過政府和企業共力來重振中國絲綢文化的歷史重任。
自古以來,絲綢便是我國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大部分絲綢企業仍處于傳統的生產模式,絲綢行業市場仍以歐美客戶為主導,產品以廉價的中低檔次產品為主,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絲綢品牌。
雖然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繭絲綢生產國,但我們的高精端技術和設備卻受控于日本、意大利等發達國家。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日益高企的環保要求,迫使我們不得不加快對繅絲、織造、印染、后整理等各生產環節設備的機械自動化、智能化的研發突破。
現行的稅收政策讓微利的絲綢行業苦不堪言,促使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無法投入充足的資金到產品研發、技術升級、人才培養、品牌建設等重要環節。
為此,我們希望政府能對本行業施行特殊的稅收扶持政策,鼓勵行業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突破以及加強對高檔絲綢標志企業的扶持和保護。
通過對行業內質量好、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較高、能代表行業水平的龍頭企業的重點扶持和保護,重塑中國絲綢的歷史形象。
我們堅信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持下,在絲綢行業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作為中國國粹的絲綢產業一定可以輝煌再現,閃耀國際。
淄博大染坊絲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魯:絲綢產業應施行差異化稅率改善實體經濟環境,振興絲綢產業刻不容緩。
目前,勞動力生產成本的增長速度已然超過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在扭曲的社會價值觀下,依靠勤勞致富的實體經濟受到了社會多方面的排擠和威脅,致使產業“空心化”趨勢不斷蔓延。在這種大背景下,絲綢產業的人才瓶頸效應也不斷凸顯,人才的短缺又進一步制約和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絲綢企業在加強職工社會福利、提高職工基本工資待遇、改善勞動環境以及降低其勞動強度的硬性指標下,包袱沉重、苦不堪言,轉型升級之路路漫漫兮,生存環境令人堪憂。
從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角度,我們呼吁國家減少絲綢產業稅費以及降低職工社會保險費的交費比例,通過對這一產業施行差異化稅率,降低絲綢產業重負。同時,政府還應出臺相關政策打破電力、物流等壟斷性行業造成的虛高成本,切實為實體經濟解困,促進絲綢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其次,希望國家和政府從社會價值觀層面加強輿論引導,讓大家清晰地認識到只有發展實體經濟才是改善人民物質生活的基礎,脫實向虛的資本擴張都是浮云,如空中樓閣不可一摧。
最后,政府還應大力提倡和弘揚絲綢產業守望者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做實業的精神,在政策上出臺重視絲綢產業傳承人才的保障措施,給堅守在絲綢產業崗位的企業家和一線技工營造更加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多種舉措并舉,吸引更多有志于傳承和振興這一歷史產業的優秀人才加盟。{page_break}
湖北怡蓮陽光絲綢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善超:應盡快確立楚絲的文化產業地位
楚絲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絲綢的核心精髓,“楚絲”、“蜀錦”、“蘇繡”、“杭綢”曾相映生輝,享譽世界,歷史悠久。
進入21世紀后,“楚絲”正面臨著扶持不力、行業分散、市場不暢、效益不優、楚絲文化傳播日漸式微等窘困現狀,振興“楚絲”已刻不容緩。
根據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發〔2009〕30號)和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確立楚絲文化產業地位的條件已經具備,強烈呼吁國家讓楚絲享受文化產業發展同樣的扶持政策。
為盡快推動楚絲的發展壯大,再創楚絲輝煌,為貧困山區農民增產增收,為湖北經濟建設再立新功,建議國家從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和國家支農項目、工業專項資金或農業專項資金中拿出一塊,對楚絲高科技龍頭企業給予扶持。
以楚絲為切入點,發展楚絲文化產業,形成一個集保護與研究、開發經營、傳承發展于一體的楚絲文化產業基地,像重視動漫、文化旅游業一樣重視楚絲的產業鏈建設,讓楚絲的文化效應更加凸顯。同時,加大楚絲的宣傳力度,適時舉辦楚絲文化旅游節,讓楚絲這一名片助力湖北尤其是大別山區的旅游業發展。
如果政策扶持到位,楚絲產業的發展、蠶農的增產增收、楚絲產品的質量提高以及市場消費,都必然步入健康軌道。這對于中國絲綢文化的復興、走產業升級自主創新之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助推中國從“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轉變等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總經理劉佳林:弘揚中國絲綢文化圓強國之夢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絲綢是中國文化的載體。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滲透。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絲綢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5000年泱泱歷史長河中,通過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國連接世界的橋梁,向全世界傳播了璀璨的華夏文明。
然而,近代以后,中國絲綢業逐漸開始走下坡路。雖然產量及出口量仍遙居世界首位,但卻處于“有產品無品牌,有品牌無名氣”的尷尬處境。
我們認為,中國絲綢業急需一個高效服務平臺來培育和推廣優秀的絲綢品牌和優質絲綢產品,將絲綢產業鏈上各種資源進行深度整合,最終實現以絲綢文化來裝飾絲綢產品進而提升其品牌附加值,打造出具有濃郁民族文化氣息的中國國際絲綢品牌。
縱觀國內,絲綢行業公平服務平臺建設還處在萌芽階段,推廣舉措有限以及社會消費理念的轉變還有待時日培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之路充滿著困難和挑戰。
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加大對中國絲綢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加強對絲綢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及引導,將弘揚中國絲綢文化與中國繭絲綢產業的振興發展有機結合,促進中國由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跨越。
盡管發展中國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存在諸多挑戰,但中國絲綢人的敢想敢干、敢為人先、敢于競爭、敢于走向世界的精神一直激勵我們不斷地進行嘗試、探索和推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