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工鞋企在產業轉移中落戶清遠
今年6月初,清遠市統計局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引起了廣泛注意:去年清新區兩家大鞋廠廣碩鞋業公司和萬邦鞋業公司因生產效益下滑,從業人員共減少5416人。
眾所周知的是,上述兩家企業是為世界知名運動品牌做裸鞋的代工企業。在“代工模式”早已經成為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代名詞的環境下,代工鞋企一年減少數千工人讓人不免產生聯想,是不是“代工模式”難以為繼了?鞋企們是不是要轉型升級、改作自主品牌了?
記者了解到,代工企業訂單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在此前提下,企業們提高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利用率,參與鞋類部分開發工作,以提高產品附加值、減少人力成本,保證企業效益。有專家表示,在清新區代工鞋企較密集的前提下,當地政府可以加大產業鏈招商和產業鏈配套招商,從現在加工制造業基地的基礎上慢慢發展成紡織服裝、鞋類的品牌研發、生產基地。
代工鞋企在產業轉移中落戶清遠
清新區太平鎮的萬邦鞋業公司和清新城區的廣碩鞋業公司都是擁有超萬名員工的大企業,附近經過的人都知道,這兩家廠可專門為阿迪達斯、耐克生產鞋。
記者從清新區經信局了解到,清新區目前有鞋業生產企業12家,去年總產值已經超過41億,其中廣碩、萬邦、誠展3家制鞋企業總產值就已經占到84%。
如此大規模的鞋業代工制造業,且部分是中國內地、東南亞分廠的總部,初步形成總部經濟,其發展過程與珠三角產業轉移密不可分。
臺企萬邦是一家鞋類制造跨國企業,為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生產鞋。從其公開的資料可以查到,從2001年開始,萬邦開始到清遠清新縣太平鎮設立萬邦(清新)鞋業公司。而此前,萬邦從1991年開始在廣州設立工廠。隨著為國際品牌代工規模不斷增大,且珠三角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企業擴產成本提高,萬邦廣州生產線的轉移地選擇了清遠。到2006年的5年間,萬邦逐步將生產線從廣州往清遠轉移。
和萬邦的軌跡相似,廣碩鞋業的前身也是一家廣州公司,2001年底,為了更好發展,清遠廣碩注冊,2003年3月,此前的廣州公司搬遷到清遠廣碩,2006年完成遷廠擴廠。根據其官網顯示,現如今清遠廣碩年產能1500萬雙,從業人員1.6萬多人。而清遠誠展鞋業也于2004年成立,2006年投產,生產能力每月超過百萬雙。
這些清遠鞋企的發展歷程相似:為耐克、阿迪等世界知名運動品牌代工,2000年前生產線基本設在珠三角;2000年后隨著珠三角用地、用工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高,生產線為了擴產開始內遷。環珠三角的清遠以其區位優勢,以及當地政府的主動承接,這些鞋企最后選擇了清遠。而2000年后恰是清遠發展的黃金期,當時政府部門大力招商引資。據公開報道,2001年廣碩老總張榮梧來到清遠旅游,當地政府領導得知后馬上接洽,對張提出的水、土、電等問題進行現場辦公,一一落實,巨大的誠意隨后換來了總投資額達3億元的廣碩鞋業投產。
成本增加訂單減少代工鞋企產值出口雙雙下降
代工鞋企內遷,一度緩和了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帶給企業的壓力,但沒有改變中國代工企業利潤不斷下降的趨勢。
近年,因人民幣不斷升值、人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不斷提升、以及東南亞代工業的興起,一方面國內代工工廠的出口利潤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國際知名品牌也更傾向于將訂單交給東南亞代工工廠。
“人民幣升值吞噬了出口企業的利潤,而近年人力成本增加超30%,原材料超過20%,每雙鞋的利潤急驟下降。”一名清遠代工鞋企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這種情況下,代工企業進一步遷向勞動成本更低的洼地是必然,一些龐大的代工集團將工廠紛紛設在內地,或者已經在印度、越南等地設廠。上述廣碩鞋業早在2007年就在江西設廠,萬邦鞋業于2006年起已在印度設廠,誠展鞋業于2009年和越南公司合作在越南設廠。這些在國外的工廠發展勢頭很快,有數據統計,一些代工集團甚至將生產線的主力部分移至越南、印尼等地,國外的生產線數量已經超過中國大陸地區。以萬邦鞋業為例,早在2011年其在印度的工廠帶動了上萬人的就業,直逼清遠工廠就業人員數量。
在這種大環境下,清遠工廠的訂單減少也許是在所難免。清遠一家大型鞋企告訴記者,今年訂單減少了10%。記者從清遠市外經貿部門及清新區經信局了解到,近年清遠鞋業出口和清新制鞋業總產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清遠外經貿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清遠鞋類出口1.8億美元,同比下降5.8%,2012年全年鞋類出口4.3億美元,同比下降0.1%。清新區經局統計數據顯示,該區鞋類制造業2012年總產值有所下降,其中某間大型制鞋工廠年生產總值降幅達到15%以上。出口和生產總值雙雙下降反映代工鞋企國際訂單減少,效益下滑。
“雖然國際訂單有所下降,但是我們代工的每雙鞋的附加值有所上升,此外,除了國外品牌找我們代工外,國內知名鞋企也紛紛找上門來尋求合作,因此企業效益也得到扭轉。”清遠一名鞋企業內人士表示。
參與開發更新制鞋設備鞋企減少人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為國際品牌代工鞋企雖然優勢在喪失,但他們也在努力保住和固化自身優勢。減少人工、提高設備技術含量、參與鞋類開發、加強自身管理,代工鞋企正在進行自身調整,節約成本,提高鞋品附加值,增加代工要價話語權,盡量使自身效益不減少。
清遠某大型鞋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該企業提高了自動化設備的利用率,用工需求減少。“以前需要10個工人做的活,現在只需要8個人了。”該負責人表示,該廠目前用工有10%-20%的降低。記者粗略估算,按1萬多人的規模,20%就是減少了2000工人,這與市統計局關于清新鞋企用工數大幅減少的數據相吻合。
“此外,我們還不斷加強研發力量,主動參與代工品牌鞋型的開發工作,我們樣品開發室有支幾千人的團隊。”上述鞋企負責人表示,他們生產模式從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升級到ODM(原始設計商),從以前別人設計、鞋廠代工到鞋廠參與新鞋開發,既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
“我們不論是管理能力、生產能力、設備的技術水平,還是擁有的開發能力,都是東南亞市場所不具備的,因此雖然訂單下降,但短期內效益不會下降。”該負責人表示。
如何深度轉型?
可謀求產業鏈招商彌補代工研發不足
縱深
目前,珠三角有部分此前“三來一補”的代工企業轉為做自主品牌、做內銷,但業內普遍認為,“100家工廠轉向做品牌,能成功的或許只有一家”,“做代工是等死,做自主品牌是找死”,突顯工廠轉向做品牌的阻力之大。
清遠的代工鞋企是否會開發自主品牌?有代工鞋企負責人明確回復記者,目前沒有。他們表示,我們代工企業,制造能力是我們的品牌,我們就是制造業的品牌。記者了解到,目前當地政府也積極鼓勵代工企業開發自己的鞋類品牌,但鞋企本身開發自主品牌的積極性不大。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員李東對此表示,由于代工企業自身模式的限制,短期內難以觸動鞋企開發自身品牌,但政府可以從產業鏈招商角度,引進一些自主品牌企業,打造鞋業、紡織服裝業完整的產業鏈,以彌補代工鞋企自身研發的不足。
李東表示,目前清新區可以大的鞋企為龍頭,整體考慮,可引進鞋業產業鏈的研發端、營銷端,拓寬產業鏈的寬度,做好物流、會展等相關服務,可以慢慢培育清新鞋業、紡織服裝的地域品牌,以吸引相關產業鏈環節的不斷集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