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會議在成都舉辦
11月12—13日,第二屆“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傳承座談會在成都舉辦,會議研討了“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傳承的現狀和可持續發展對策。
本次座談會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主辦,蜀江錦院·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
會議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主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謝海銀,文化與旅游部非遺司綜合處處長李繪新,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四川省絲綢協會會長陳祥平等有關領導應邀到會指導。
謝海銀說,這次會議將有效促進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力量的交流、互動和合作,為人類非遺項目的履約實踐提供新的方案和經驗。他希望通過各地的保護實踐,讓巧奪天工的絕技得以傳承,滋養精神的蠶俗得以復興,立足當代民眾的需求,著眼當代生活的應用,開拓絲織品在當代生活的應用,恢復絲織技藝在當下生活中的位置。讓“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在傳承發展中成為國家品牌,走向世界,“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
李繪新強調,非遺項目的發展不能“就發展而發展”,而應立足非遺項目本身,加強非遺項目之間的聯系,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強化可持續發展。
陳祥平介紹了四川與絲綢起源、蜀錦與絲綢之路以及四川繭絲綢行業發展情況,并闡述了絲織技藝對行業發展的重要貢獻、絲綢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重要影響以及絲綢之路對歷史、經濟、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四川大學教授李錦以《歷史與未來:絲綢之路上的蜀錦》為題,探討了蜀錦歷史沿革,并就傳統絲織技藝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對策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就“可持續發展理念和非物質文化保護”進行了專題指導。
參加會議的代表還就項目保護措施、傳承人及培養、保護經費、傳播、市場化與傳承互動等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并參觀了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
2009年9月30日,包括“蜀錦織造技藝”在內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和“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5月31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成立,成員涉及上述兩項世遺項目成員和部分國家級紡織類非遺項目、三所開展紡織類“研培計劃”院校、一家互聯網非遺平臺、一個蠶桑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
四川是中國絲綢發祥地之一,戰國時期蜀錦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品,并因此開辟了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從漢代開始,成都因盛產蜀錦被譽為“錦城”“錦官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