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倒掛 新疆紡企坐擁棉山用不起疆棉
眼下,正是新疆棉花豐收季節,但對新疆紡織企業來說,這并不是喜事,在國內外棉價倒掛的背景下,坐擁新疆棉山的新疆紡織企業生存越來越艱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信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新疆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半數虧損。 新疆紡織企業目前已經用不起價格高昂的新疆棉,而企業要想拿到國外便宜的進口棉,又受到配額限制。
“新疆棉花太貴,實在是用不起。”10月24日新疆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少明無奈地說。
盡管新疆是中國產棉大區,棉花產量占全國50%以上,但目前國產棉和進口棉價格倒掛,迫使坐在新疆棉花堆的紡織企業,不得不想盡辦法“搞”進口棉來維持生產,否則企業就無利可圖,甚至虧本。
王少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購買的美國進口棉,含關稅和運費,從大洋彼岸千里迢迢拉到新疆來,就這樣還比新疆本地棉花一噸便宜3000多元。紡織行業本身利潤就薄,你說企業是用進口棉還是新疆棉劃算?”
在新疆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的棉花庫存區記者看到:碼得整整齊齊的皮棉外包裝顯示棉花來自美國。“現在紡紗用的棉花,差不多一半用的是美棉,一半用的是新疆棉。”王少明說。
同樣,位于新疆棉花主產區阿克蘇的新疆華孚紡織有限公司,目前也表示用不起新疆棉,“我們是想辦法從中亞國家進口棉花,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都有進口。”新疆華孚紡織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吳新華說。
“要是全部用新疆棉加工,可以說企業一點利潤都沒有,紡織行業中原材料成本占大頭,原材料成本降不下來,紡出來的紗就沒有市場競爭優勢。”吳新華說。
來自自治區經信委的統計數據顯示:受國內外棉價倒掛影響,今年1-8月新疆規模以上的105戶紡織企業虧損1.69億元,虧損企業達56戶,虧損面達53.33%。
事實上,虧損實際上從2010年就已顯現,現已持續兩三年,“國產棉目前售價1.9萬元一噸,進口棉到岸價才1.4萬元一噸,差價達到5000元一噸,國內外棉價倒掛差距這么大,即使紡織企業再努力創新技術,再怎么節約成本,都無法彌補。”自治區紡織行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應該說,目前新疆紡織企業碰到的情況跟內地紡織企業一樣,而棉價倒掛不僅影響到紡織企業,也影響到服裝企業,國內紡織品牌服裝外貿出口接單不暢、競爭力下降,外貿訂單大量流向南亞、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
而外貿訂單外流,最終又反過來影響到處于紡織產業鏈前端的新疆紡織行業,目前新疆紡織行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紡織企業開工不足,經濟效益下滑。
為求得生存,主營業務仍堅守在紡織的新疆溢達開始制作成衣銷售,其生產的高檔成衣已進駐美美百貨;而國內還有部分紡織企業干脆拓展到高利潤的房產開發領域。
“現在我們還在艱難煎熬,雖然紡紗不賺錢但也不敢停產,人工工資越來越高,紡織工人越來越難招,就害怕現在停工將來再恢復生產招不到人。”新疆華孚紡織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吳新華說。
當然,并不是每一家紡織企業都能像新疆溢達紡織和新疆華孚紡織一樣,能“搞”到進口棉。“國家對進口棉實行配額限制,配額比例是3:1,即國內紡織企業必須購買3噸國產棉才能有一噸進口棉的配額。”自治區紡織行辦相關負責人說。
而新疆本是中國棉花主產區,分配到的配額更有限,必須是年紡紗5萬錠以上的企業才能拿到進口配額,“在新疆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產能在5萬錠以下,這些企業即使拿到配額也買不到進口棉。”自治區紡織行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國內棉花政策導致棉價倒掛
事實上,造成國內外棉價倒掛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棉花政策。
對于從事棉花相關產業的人士來說,誰也不會忘記2010年瘋狂的棉花,當時棉花最高賣到13元一公斤,漲至歷史最高。
然而,這個神話僅維持一年,到2011年棉花價格直線下跌。為保護棉農種植利益,國家決定實施托市收儲政策。2011年,棉花收儲價為19800元/噸,2012年為20400元/噸,今年繼續穩定在20400元/噸。
棉花收儲,本意是為平抑市場價格波動,保護農民利益和種棉積極性,但政策執行三年來,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托市收儲的國產棉因收儲價本身高,其銷售到市場上價格也居高不下,這使得棉紡企業用不起國產棉;另一方面巨量的棉花儲備也讓國家財政承受著巨大負擔,儲備庫堆滿棉花,難以銷售。
“誰都知道國家臨時收儲棉花價格高,所以新疆棉花加工企業加工的棉花,都想賣給國儲來賺錢。這種人為制造出來的收儲價不僅嚴重脫離市場,而且也使得市場上正常流通的棉價跟著被迫拉高。”自治區紡織行辦相關負責人直言:目前中國棉花政策扭曲了市場。
分析各種統計數據,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國儲棉的庫存已相當于中國紡織企業一年用量了,如果再加上今年新托市收儲棉花,總量很可能突破1300萬噸。
如此巨量的庫存,就像一個巨大的堰塞湖,懸在中國棉花產業鏈頭頂。行業人士甚至預測,若庫存棉花得不到及時清理,恐怕儲存棉花的庫房都將撐爆。
國家或將在新疆試點種棉直補
如何理順中國棉花價格體系,既保證棉農種棉有利,也保證紡織企業有錢可賺。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發改委日前對棉花體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見,或將在新疆試點棉花直接補。所謂直補就像種小麥、稻谷等農作物,每年國家財政給農民補貼。
“國家收儲棉花本身是好事,但這項政策成帶來的結果成了只收不出,這肯定會出問題;對棉花種植定向直補,也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首先穩定棉農收益,將棉花價格交給市場來決定。”新疆農資集團棉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國慶認為:國家托市收儲是比較單純片面的措施,無法長久持續下去。
據孫國慶介紹,為改革棉花體制,前段時間國家相關政策制定士已到新疆進行調研。
據悉,目前在中國從事棉花種植,棉花紡織以及服裝加工銷售的整個完整產業鏈條,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達到1億人以上,棉花體制改革必須兼顧到整個行業利益,因此政策的制定也必須深思熟慮。
就新疆將試點棉花直補消息,記者向自治區發改委和兵團發改委分別進行了核實,“已在網上看到這個消息,但正式文件還沒下發到我們這里。”兵團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疆試點直補,將是利好消息。
“政策是國家發改委在制定,具體棉花直補怎樣試點,我們還不清楚。”自治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