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機采棉得到廣泛應用
近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農場13連的棉花已經采摘結束。今年棉花采摘與以往不同的是,棉花地里的拾花工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采棉機在棉田里來回奔走,將白花花的棉花打成一個個的棉花墩。
該師總工程師朱維說道,一個棉花墩就重達2.3~2.5噸,采棉機開采之前,棉田里15米的橫頭上的棉花都需要人工拾干凈并進行粉碎,然后將采收完的棉花盡快打膜,師里的每臺采棉機車都會配備一名干部跟機質檢,要確保采收棉花水分要低于10%,雜質低于12%,采凈率要控制在95%以上,這樣才能保證機采棉的質量,才能讓職工賣出好的價錢。
據了解,2014年,新疆整個兵團種植機采模式棉花總面積可達700余萬畝,而第一師種植機采棉面積就達140萬畝,是師里種植棉花面積的80%,并擁有大型采棉機245臺,可減少雇傭勞動力10萬人,為種植戶節(jié)本增收上億元。
相關鏈接:
在本年度的棉花銷售中,新疆手摘棉相比機采棉價格較貴,卻被企業(yè)搶購一空,這是為什么?說到底還是質量問題,棉花質量是一個老話題,但卻是棉紡織企業(yè)最為關心的話題。
機采棉受棉農歡迎,紡織企業(yè)卻對它避之唯恐不及。山東魏橋紡織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紅霞表示,今年新疆的棉花質量較好,但是異性纖維問題卻非常嚴重,特別是機采棉,含雜量高,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塑料薄膜,被采棉機吸入到棉花中,給紡織企業(yè)的生產帶來巨大困擾。對此,一位業(yè)內人士說道:“國內機采棉應該稱作機采的棉花”。這話聽起來有些拗口,卻點在了要害上。
目前,我國機采棉幾乎全部使用手摘棉的棉種,按照機采特定的行距、株距要求播種,生長期間也是手摘棉的管理模式,只有最后采收時使用機械作業(yè)。而國外是從專業(yè)的育種、田間生產管理直到最后采收作業(yè),都有一套專門為機采棉量身定做的規(guī)范要求。我國從國外進口先進的采棉機,可是采收的棉花在質量上還是與國外機采棉有較大的差距,這就不是機器設備的原因,而是棉種的問題了。目前國家仍未審定一個適合機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種。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專家表示,機采棉種和手摘棉種的研發(fā)方向有較大區(qū)別。一是機采棉種要求棉花結鈴、吐絮要保持高度一致,手摘棉種則是盡力延長結鈴、吐絮時間;二是機采棉種要求棉花結鈴、吐絮部位集中在棉株中部以上,不能太靠下部,否則機采時會受到地膜干擾,手摘棉種則要求棉花立體結鈴,提高產量;三是機采棉種要求棉花結鈴吐絮部位集中,便于機采,手摘棉種則要求棉株更多向四周生枝結鈴;四是為了應對后期多道清雜工序,機采棉種要求棉花纖維的長度、強度等指標均高于手摘棉種。
由此可見,簡單的將手摘棉種按照機采模式播種,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勢必影響到棉花質量。縱使后段加工設備、技術再先進,也達不到紡織企業(yè)高檔產品的生產需求。
棉花遺傳育種家喻樹迅表示,現在內地棉紡企業(yè)對新疆機采棉質量有看法,認為雜質多和品質下降,這很正常,因為新疆發(fā)展機采棉也就是最近5年的事情,而美國、澳大利亞發(fā)展機采棉有100多年了。當前,新疆建立適合國情的高產新型機采棉技術體系迫在眉睫。科研人員要在新品種選育上下功夫,要選育高產、高品質和新品種,以降低機采損耗,同時降低雜質對棉花品質的損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