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商場結合:商業價值出乎意料
據統計,上海K11在莫奈展期間推出包括零售紀念品、餐飲等衍生品接近800種,帶來3960萬的衍生品收益,占藝術展總收入的43%。
當然,藝術展示也需成本,以每年每平方米來計算,靜態展的平均成本近乎為零,收益為3000多元;藝術裝飾則純投入500元,幾乎沒有收益;小型沙龍平均成本近乎為零,收益近300元,藝術集市平均成本近乎為零,收益約2500元;最賺錢的當數藝術空間,營運成本約4900元,收益可達約9000元。
“很多人覺得藝術和商場沒有關系,但其實兩者結合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商業價值。我們看到,香港K11開業后,前三年的銷售額翻了一倍,目前還保持超過20%的增長率,月均人流穩定在100萬人次以上,且收獲2.8萬名VIP客戶。結合了藝術展示的購物中心首先會在租金方面有所提升。”睿意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鵬告訴記者。
比如2014年3~6月莫奈展期間,藝術主題購物中心上海K11日常營業額增長20%,并推動商業租金提升70%,而同期的辦公租金漲幅僅為30%。
記者采訪了解到,靜態展、藝術集市是運營頻次最高的,分別達到41%和31%,短期藝術形態使用公共空間,不僅運營成本低,更依托人流聚集的優勢獲取租金收益。睿意德對國內42個重點城市的公共空間面積進行了統計,約有19.5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可被利用,潛在的租金收益達到71.2億元/年。
據悉,藝術集市租金收益不菲,高于購物中心首層租金的2~3倍。藝術集市還為購物中心相關商家創造了品牌宣傳及產品展示的機會,在獲取雙重租金收益的同時,也成為商家青睞的推廣平臺之一。
“除了租金,藝術展示還帶動了巨大的人流,這是目前商場最需要的,這么多實體店轉型體驗式,無非就是要對抗電商,吸引人流,那么藝術展示就做到了吸引人流,大悅城、環球港等經常以中庭展示引流,獲得巨大成功。”從事零售業多年的資深人士沈先生說。
但租金和人流還不是藝術展給商場帶來的最大收益,如同迪士尼模式,其過半收益來自衍生品。
記者采訪多家購物中心和專家后獲悉,目前購物中心的藝術展示收益主要分為門票、企業贊助和衍生品。企業贊助占比不到20%,門票收入占比不到40%,而超過40%的收益都來自于衍生品。
“購物中心可以和展示方對于門票等收益分成,這不僅給商場和藝術展覽公司帶來收益,也帶動了各個品類的聯動商品收益,是多贏模式。”大悅城一位內部人員透露。
記者輾轉了解到,高端品牌D&G、MaxMara在莫奈展期間推出過聯動商品——限量版印花連衣裙,售價在7380元到46900元不等。RE香水則在凡·高展期間推出過260元的凡·高“永恒的向日葵”香水、“貓的天空之城”結合凡·高展推出過18元的《星空》膠片立體賀卡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