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聚力結構優化踏準經濟發展新節拍
曾被稱作“東南洼地”的福建省,正迎來經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依托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國家級新區等“三區疊加”的戰略優勢,福建緊抓改革“新機遇”,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發展空間和視野不斷打開。
省委書記尤權近日帶隊前往東南亞國家,著力推動福建與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合作。
今年2月,中國首個新業態VR(虛擬現實)產業基地落戶福州新區。依托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該基地涵蓋軟件研發、硬件生產、行業認證等與VR產業相關的各個生產領域。
“我們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力爭使基地生產規模達到千億級別,圍繞VR產業生態系統培養各類技術、營銷及管理人才超過五萬名。”網龍公司CEO劉路遠說。
VR產業的深度挖掘只是福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生動寫照。在鷺島廈門,處于集成電路價值鏈核心端的聯芯集成電路項目完成投資11.2億元,廠房建設和機電安裝正快馬加鞭;在山區三明,一季度100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已完成投資30億元,梅列“雙創”孵化產業基地、三明生物科技孵化中心等項目紛紛上馬。
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已被寫入福建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沿海到山區,新興產業漸成燎原之勢,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增長的新型驅動力。一季度福建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3%,比固定資產投資高出近100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52%,比固定資產投資高出近140個百分點。
“調結構,重點在做大做優增量,而優的增量主要來自新產業、新業態。”福建省委書記尤權表示,福建正從技術鏈、價值鏈和產業鏈出發,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突破,進一步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綜合處處長廖榮天表示,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福建經濟結構開始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更趨合理,高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發明顯,經濟發展質量正在穩步提升。
向海開放是福建發展的新優勢。新時期,作為“海上絲路”核心區的福建,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平潭開啟“臺平歐”海鐵聯運,輻射中西亞約10個國家和地區,歐洲28個國家;“臺廈蓉歐”國際客運班列也在廈門啟動,搭建臺灣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橋梁;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新增6條東南亞航線,“海上絲路”航線到達18條。
此外,福建的紡織服裝、水產品加工、礦產開發、浮法玻璃生產等優勢行業紛紛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閩企“東南飛”更拉近了福建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
國家級新區福州新區也在加快推進,有望進一步彌合東南沿海黃金經濟帶。福州新區建設站位高、定位新,積極借助外力來規劃、建設新區。今年1月,福州新區在北京對接央企、國企項目64項,總投資3315億元。
改革創新是福建發展的新活力。自去年4月21日掛牌以來,福建自貿試驗區高舉改革創新旗幟,已落地160項改革創新舉措,其中63項為全國首創,極大地便利了區內企業。
如何將自貿試驗的成果最大化是福建省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自貿試驗區內的改革創新探索成熟之后,福建省即研究進行復制推廣,目前已有50項舉措在省內復制推廣。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隨著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福建自貿試驗區“磁場效應”正吸引著一大批新興企業來此布局。一年間,自貿試驗區新增企業2.6萬多戶,新增注冊資本4000多億元。
“改革開放始終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們要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福建省省長于偉國說。
緊抓改革紅利,盯牢時代機遇,深挖發展潛力。“十三五”開局,福建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20年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的目標值得期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