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業運作規則不再 零售業的未來之路在何方
從阿里在2015年成為銀泰的第一大股東(約持有銀泰商業7.12億股,占股32.8%),阿里CEO張勇接任銀泰董事會主席,到8月份阿里又以283億元拿下蘇寧近20%的股權,而另一家電商巨頭京東也在8月用43.1億元控股永輝10%,并擁有提名永輝兩名董事的權利。這些大電商與大實體零售商之間的勾搭,給實體零售商帶來的絕對不是線下渠道的價值再現這樣的利好,而是傳統的商業運作規則在被粉碎。
傳統零售企業辛辛苦苦幾十年打下的江山,在阿里和京東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面前,竟然不值一提。雖然說馬云和劉強東都會出席與這些企業的合作發布會,發表雙方合作多么重要之類的觀點,但這只能是然并卵,因為對于阿里和京東來說,這只是他們用資本拿下的眾多試驗的小白鼠中的一只而已,遠遠達不到他們的戰略核心。但是,對于實體零售企業來說,就是這么一下子,已經快把家底兒給亮完了。
對于連鎖零售企業來說,2016年,除了要在創新經營上下功夫,還需要思考,在這樣被顛覆的商業生態下,我們以往那種靠一家一家門店去啃市場的方式,在有錢任性的產業資本面前,需要做出怎樣的改變?
不夸張地說,阿里或京東這樣的電商企業,在向線下渠道的滲透過程中,自己做顯然不會是最佳選擇。因為做線上是他們的強項,而線下確實沒有這么容易,但他們的優勢是可以不計成本,在用資本砸死實體零售企業——你要想活下去,得要錢吧?要做線上線下結合,得要大數據要用戶要流量尤其是要錢吧?要想轉型,要錢吧?那好,我有錢,我買了你吧。
就如上一條預測中的現象,蘇寧和永輝,一個是家電連鎖行業的代表,一個是內資超市企業的典范,但無一例外都難以抵抗電商資本的誘惑,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不只是誘惑,很可能還是無奈地接受。悲觀一點說,大的連鎖零售企業正在成為互聯網企業的附庸。而只要電商有這樣的意圖,2016年這一現象還將上演,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商已經完全具備了挾資本以令大的零售諸侯的能力。試想一下,銀泰也好,蘇寧也好,還是永輝也罷,以前還和這些電商在抗爭,但現在,阿里和京東說句話,他們能不細細掂量掂量嗎?
而所謂的渠道價值重估還引起實體零售業一片歡呼,這真是無知者無畏,確實,對實體零售企業來說,上百億的融資不小,但對于阿里這樣量級的企業來說,算多大點事兒呢?更何況,他們不過把買到的線下渠道當成實驗的小白鼠,實驗成功就繼續發展,實驗不成功,也無非就是一次或幾次試錯罷了。拿蘇寧來說,張近東自己也說,和阿里的合作是蘇寧最大的一次開放股權,這對蘇寧的未來意味著什么,是他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