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紡織服裝企業頂著承重的成本“帽子”
紡織服裝業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嘗試通過機器換人尋求技術紅利是現實的選擇。對于浙江眾多以出口為主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各項制造成本上升是另外一頂沉重的帽子。從這件西服的成本費用構成來看,占比最高的是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而占比上升較快的也是勞動力成本。
在諸暨市楓橋鎮,一家做外貿代工的服裝企業曾經測算過一款毛料西服的成本。在英國市場,該企業生產的一件毛料西服折合人民幣約1000余元。但西服的代工出口價格只有470元,毛料主料要花300元,紐扣等輔料、包裝、物流等花銷60元,增值稅及附加為25.85元,勞動力成本60元……利潤幾乎為零。
勞動力成本高企的現實下,把工廠遷出去也就順理成章了。不久前,雅戈爾對外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100億元,加強對服裝領域新材料、新面料等的創新。董事長李如成說:“我們在擴大投資,但我們在縮減工廠,大部分的工廠轉到了西北部或海外,而更強大的‘工廠聯盟’正在培育中。”
比勞動力價格上漲更讓人頭疼的是找不到工人。杭州城北的興業街一帶服裝廠林立,是著名的服裝加工一條街。早在2000年前后,由于地價便宜、勞動力資源豐富,現在興業街幾家大的服裝加工廠也都是從當時的小作坊開始萌發茁壯的。秋水伊人、衣香麗影等一些杭派女裝品牌也曾從這條街上出發走向全國,興業街也成了杭州服裝加工一條街。
往年這里擠滿了找活干的人,附近的企業要招人,招聘啟事一掛出去就有人上門,還可以挑選。最近兩年情況大變樣,每年春節后企業最頭疼的就是招工問題。當地一家服裝廠從事服裝廠招工十余年的趙大姐說,“現在回老家工資和城里一樣,生活成本卻比城里低。”
寧波諾布爾制衣有限公司則因為引進了120臺電腦織機,工人數量從前幾年的800人減為現在的幾十人。該企業負責人曾做過測算:每臺織機一天12小時可織10件至15件毛衫,一個工人可以管理4臺這樣的機器,120臺機器抵得過700個工人,而且機器可以24小時工作。按現在工人工資算,使用織機一年可省下2000萬元。
更為重要的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在行業的應用和延伸,大大提升了整個生產效能,服裝智造不再是霧里看花,而是引領行業轉型的洪荒之力。10月底召開的第20屆寧波國際服裝節上,寧波旦可韻服飾有限公司聯合星機器人研發的“云定制”平臺亮相,該系統能實現從下單到整件服裝制作全部通過計算機管理來實現。“生產周期可以從原本的15至20天減少到1天,生產效率提升20%,人員減少30%,還能降低產品不良率2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