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欲通過差別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的改變
站在溫嶺市新河鎮雅雀村文化禮堂門口,可以看到不遠處8幢嶄新的建筑物,那是剛剛竣工的雅雀小微園區一期廠房。在整治之前,雅雀村是廢舊塑料回收和拆解業的“重災區”,村里三分之一耕地被各類違建廠房占用。
“三改一拆”后,村莊面貌一新,通過調整村莊規劃、農村土地整治、規并零散用地,占地127.1畝的小微園區將成為一個新“地標”,并帶來全新的生產模式。在年初的三級干部大會上,溫嶺提出,重塑環境新面貌是建設新溫嶺必須破解的難題。這是因為,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環境就是抓轉型、抓環境就是抓民生。
“今天的溫嶺和20年前的溫嶺不一樣,家家點火、村村冒煙的‘低散亂’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發展。”溫嶺市委書記徐仁標告訴記者。生態環境質量是一個地方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透視鏡”,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和人口結構,決定了什么樣的環境質量。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轉型發展密切相關。
“坐在垃圾堆上數鈔票的事,決不能再干。”“習慣大變革”的“第二把火”,煉的正是企業生產習慣。離家4年的趙明感覺自己回了趟“假”家。
記憶中街道的廣告牌、攤位、鞋業垃圾不見了,隱藏在居民門前屋后,密密匝匝的小作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環境整治的小微產業園區。這里是溫嶺市鞋業主要產業基地之一城北街道。最高峰時,這里的鞋業企業超過2500家。如今,已有1000多家“低、散、危”鞋企被淘汰出局。
改變的源頭是環境綜合整治。去年一年,溫嶺市拆違535萬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以治危拆違攻堅戰為抓手,借勢借力淘汰‘低、散、危’落后產能,從根子上解決生產與生活、生態不協調的問題。”溫嶺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宗明表示。
做“減法”的同時,溫嶺市試圖通過差別化資源配置的手段,推動企業生產方式改變。1月份,當地一家鍛件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申請被否決,溫嶺市經信局行政審批窗口給出的答復是“該企業屬高能耗產業,污染較大,不予批準”。
“在推行企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同時,我們還建立起一套工業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溫嶺市經信局局長徐寅指著一份文件告訴記者。該市將所有規模以上企業及占地面積在3畝以上的規下工業企業,依照畝均稅收、畝均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等指標權重劃分為4類,A類鼓勵發展、B類保持現狀、C類轉型發展、D類逐步淘汰。由于2015年被評為A類,浙江愛仕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享受到了城鎮土地使用稅142萬元的減免。
多管齊下,企業生產習慣發生了變化。“企業生產理應與環境共生。”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忠方稱。這家位于東部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兩幢廠房均安裝了雨水生態化利用系統,每年可收集和利用雨水近一萬噸。在東部,很多入園企業主動要求安裝雨水生態利用系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
停留在“低、小、散、危”,滿足于小打小鬧,管理粗放、污染環境、“三合一”經營……所有這些,都需要在政府強力推動下,通過企業積極培育新動能,切實加以改變。這些生產習慣的變革,實際上就是企業轉型升級的現實路徑,也是環境綜合整治的內在要求。“惡性競爭少了,產業的發展更加良性。”溫嶺市福德隆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福德說,眼下,越來越多的鞋業企業開始打起“質量牌”,走上品牌建設之路。
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轉型發展密切相關。溫嶺在推動企業生產習慣大變革上,堅定不移地打出了有效的組合拳。徐仁標在年初有企業家代表參加的三級干部大會提出,要實施工業企業入園發展行動、工業企業績效評價管理行動、傳統塊狀產業整治提升行動;并強調企業家要有安全責任、發展責任和社會責任。
位于縣道公路溫大線一側的溫嶠鎮上街區塊,是該市較早通過整治,實現“園區化”的拆后利用項目之一。“整治前,到處都是違建廠房和小作坊。”溫嶠鎮工業副鎮長陸江波介紹。當年,上街區塊共有企業105家,年產值不到7000萬元。如今,一座“工量刃具特色園區”取而代之,僅一期入駐的8家企業,預計今年的產值就能超億元。二期7幢廠房正在建設之中,三期、四期即將開工。
眼下在溫嶺各地,共有51個類似的小微企業園。其中1個已全部建成投產,20個在建,今年將新開工10個,年度投資25億元,供地1000畝。據介紹,溫嶺將實行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全市一盤棋,打破鎮(街道)的行政區劃限制,規劃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設施配套、安全規范的高品質園區,出臺政策,新增工業用地指標一律落到園區、新上工業項目一律落戶園區、新批工業企業一律進入園區,園區外停批、停建新工業項目和企業。
“入園”,意味著企業生產習慣的變化。“我們對入園企業的產業類別、投入產出、生產技術等條件均有明確要求。”溫嶺市東部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駱立方介紹,比如在生產技術方面,擬投資項目生產環節需符合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各類強制性指標要求,工藝廢氣廢水必須建設配套的污染防治設施進行處理,不得設置燃煤鍋爐。嚴禁設置電鍍、鑄造等高耗能、重污染生產環節。
企業生產習慣變革,政府要做好“圍墻外的事”,企業要做好“圍墻內的事”,企業家是關鍵。通過小微企業的集聚發展,進一步延伸和優化產業鏈,變競爭關系為合作提升關系,為溫嶺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溫嶺市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松門鎮,原先臭氣熏天的9家魚粉加工企業合而為一,入駐上馬工業園區后,專門投入3000萬元用于治污。污染問題解決了,這幾家公司經整合重組為年產值過億的“海博魚粉”,從而也實現了水產加工行業的整體提升。一周前,大溪鎮的浙江新控泵業有限公司接到一份來自墨西哥的大單。訂單的內容,是該公司新研發的一款復合泵。
“產品已經取得了國際發明專利。”公司負責人陳榮國介紹。這款產品由中國計量大學與新控泵業聯合研發,流體效率是傳統水泵的3至4倍,運行時聲音小,非常適合國際市場。“計劃在4月份投放市場,眼下已經有不少國際客商來接洽了。”
傳統產業是幾代溫嶺人的努力打拼形成的,對溫嶺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要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做好提升發展的文章。”“通過大規模推進產學研對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溫嶺市科技局局長陳金法說。
在企業生產習慣大變革中,溫嶺市針對企業創新發展,推出了“科技企業培育裂變”“科創平臺擴張裂變”“創新成果集聚裂變”3個專項行動。新控公司的產品,就是“裂變”的成果之一。
“裂變”行動中,溫嶺以主導產業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核心,高起點謀劃建設高品質的科創平臺。2015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溫嶺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是承載企業“裂變”的平臺之一。14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在這里設立“窗口”,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智慧服務。
與此同時,溫嶺還竭力打造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創業創新與成果轉化產業化共同推動的科技發展新格局。
“裂變”行動為企業帶來的是數十倍乃至百倍的效益。溫州大學溫嶺研究院與當地一家企業聯合,成功研發了一款面向物聯網車間的自動裝袋機。這款產品可適用于各類惡劣環境,產品研發經費30萬元,預計年產值可達到4000萬元以上。
“通過發展創新型企業梯隊,鼓勵企業創建省級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推進企業創建或與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發機構,爭取做優做精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新增一批企業研發機構,實現科技企業數量、質量、創新能力的裂變式發展。”溫嶺市相關負責人稱。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