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飾的“魂”宛如夏花般燦爛綻放
霓虹閃爍的舞臺上,一件件或華美絢麗,或內斂典雅,或時尚飄逸的回族服飾,在流蘇、刺繡、亮片的裝飾下,宛如夏花般燦爛綻放。
這是我們常見的回族服飾展演中的場景。令人想不到的是,每次展演過后,這些漂亮的衣飾大多“悄然隱退”,回到展廳或是倉庫,在那里積著灰,落寞地等待著買主。
A 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6月18日,在寧夏紅旗服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學武看著展廳中獲過展演獎的幾套回族服飾說,“從我們開始設計回族服裝到現在也有千余套了,只接過少量訂單。”
紅旗服裝集團是寧夏最早研發生產回族服飾的企業,也是迄今寧夏最大的民族用品定點生產企業。在王學武的回憶中,企業似乎經歷了一個從“萬丈雄心”到“量力而行”的過程。
2002年,紅旗服裝集團與陜西紡大服裝學院(后改名為陜西科大服裝學院)簽訂回族服裝服飾創新工程合作協議,一年中學校設計出50套8大類回族服裝。2004年,這些服裝加上紅旗服裝集團自己設計的60套共110套回族服裝,參加了幾場回族服裝服飾宣傳,在吳忠、固原反響強烈,但沒有訂單。“與學院合作了兩年,我們再拿不出錢來了,合作自然終止。”
2005年,銀川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織6家企業,搞了一次回族服裝服飾展演,“我們拿了135套,占60%以上,反響挺好,但還是沒有訂單。”
“2006年,我們又拿出100套設計服裝參加展演,這次接了少量訂單,都在30萬元以下。只有2008年寧夏五十大慶,我們才接了一個上百萬元的演出服訂單。”現在,企業的工作重心不得已轉向制服生產。
陳繪芳是銀川芳華時裝演藝服飾設計制作有限公司經理兼服裝設計師,這些年她獲得過各類回族服裝服飾設計大獎。但陳繪芳心里明白,叫好不叫座是這幾年來回族服裝服飾發展陷入的最大尷尬境地。
B 難以走進尋常回族家中
“我們設計出的作品,是給普通人穿的。但到現在,還沒有能為普通消費者接受的服裝。”陳繪芳說。
回族姑娘馬小鳳是寧夏伊斯蘭經學院的一名學生,綠色的蓋頭,黑色的大袍是她慣常的穿著,問她何不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點?她說家里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在她的家鄉固原,很多回族婦女連蓋頭都舍不得買,大都戴著最普通的回族帽子。
“一頂普通的回族帽子1.5元,繡花的就得10元,再好的得30元。”王學武說,“在寧夏真正穿回族服裝的大都是收入較低、回族聚集區的人,我們設計的東西卻老在繡花、鏤空上下功夫,老百姓根本不買賬。”
設計理念與商業價值之間的矛盾也是令陳繪芳最為頭疼的,“寧夏是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有200多萬,按理說,這樣龐大的顧客群,市場應該不是問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理解力等因素的影響,市場反應十分平淡。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需求量和藝術概念是兩碼事;第二,大部分客戶的觀念還是傳統與滯后的。”陳繪芳不無遺憾地感嘆。
寧夏社科院回族服飾研究專家陶紅指出,回族服飾發展變化的過程是阿拉伯、波斯文化不斷和中國文化融合的過程,是日常生活服飾不斷禮儀、宗教化的過程。
銀川市政協主席洪梅香認為,我區回族服飾的研發在國內具有比較大的優勢,而從國際市場看,世界范圍內十幾億穆斯林用品市場空間尤其可觀。她目前的愿望就是使回族服飾的研發精益求精,走進尋常回族百姓家。
C 合力研發大力推廣才有出路{page_break}
“回族服飾在全國民族服裝中最單一,體現特色的就是帽子、蓋頭。找特色契入點很難,我們做了這么多年,卻一直沒找到回族的特色,從圖案到生活需要都很難找,也就是說還沒有真正抓到回族服飾的魂。這些年寧夏搞了多次回族服裝服飾大賽,但都停留在研發層面,還沒有一件真正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服飾。”王學武說,“回族這個牌子只有寧夏打,這桿旗也只有寧夏扛。或許我們可以把有關回族研究的各方面人才聚集在一起,把有限的錢花到刀刃上,請國內有實力的服裝大師幫助我們找到回族服裝的魂。”
鑒于回族服飾目前所處的尷尬境地,要使之產業化,就要有推廣階段。而要想推廣,穿衣服的人不上10萬人,就沒有推廣意義。讓企業花財力做,做大了不敢干。建議政府拿出50萬頂帽子用來做推廣,免費發放給回族群眾戴。王學武說,這是他這些年的經驗,“只有推廣接受了,回族群眾才可能掏錢購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