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由來和文化內涵
漢服,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征,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文化內涵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人”的名字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漢人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后來"漢服"這個詞匯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后,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獨具風韻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
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