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ay和中裝展現出濃濃的中國風
據報道,近日,“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中式服裝,出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白領結’盛裝宴會,歐洲王室最高規格禮遇。中式服裝,中華文化風采。兩國元首深入交談、親切交流,歷時四個小時。”原來,在西方正式宴會上,男士應該穿燕尾服或者民族服裝,穿西裝并不合適,而這次習主席身著“民族范兒”的中裝,可謂禮儀得體,舉措雍容。
此外,在荷蘭庫肯霍夫城堡,在習近平主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和馬克西瑪王后見證下,習主席夫人彭麗媛應邀為荷蘭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按傳統,彭麗媛向它澆下香檳,輕聲命名“Cathay”。
彭麗媛在國事場合將郁金香命名為“Cathay”,富有深意。Cathay的原意是契丹。中國歷史上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帝國,對中亞地區有很大影響,以致這些中亞民族誤以為契丹就是中國,這種文化的誤讀一路向西傳播,至今,俄語仍把中國叫作“契丹”;而在西歐,Cathay成為中國的古稱。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西方古典文學中,代表著歐美人對于遙遠中國的傾慕和心懷寄托。比如,美國著名詩人龐德,創造性轉譯中國古典詩詞的詩集,就叫《Cathay》。
可見,中國的第一夫人將荷蘭國花郁金香命名為“Cathay”,暗寓中歐兩地源遠流長的文明交流,也體現出了中國第一夫人的文化素養,嫻熟運用東西方“文明的對話”的元素,打出了一手漂亮的外交好牌。相反,倒是中國部分媒體生硬地將“Cathay”疑似按圖索驥翻譯成了一家航空公司的名字,沒能在中文世界中全面展現中荷外交史上這精彩的一幕。
其實,習主席所穿中裝,也有著深厚的“文明的對話”的背景。習主席出席國宴時,沒有穿著傳統的中山裝,而是新式中裝。它將中山裝的翻領改為小立領;去掉了中山裝的四個突出的明兜翻蓋,將四個明兜減為三個暗兜;而且胸口暗兜上面還有繡花。從視覺效果看這種新式中裝更為清爽簡潔明快,既一眼讓人看出它與中山裝、中式立領的傳承,也體現了時尚元素;甚至有媒體評論稱,習主席所穿的中裝或成為“國服”。
但對于中裝不能有一個褊狹的理解,中裝本身就是文明交融、對話的產物。中裝源于中山裝,而一般認為,中山裝與日本的學生裝等又有傳承關系。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創制了西式立領的學生裝,稱為“詰襟”。1879年日本官立學校——學習院指定“詰襟”為男生校服,之后東京帝國大學也指定詰襟為制服,其他中學或大學陸續效仿,遂在日本全國普及。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的詰襟校服被引入中國,一般被稱為“五四青年學生裝”;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毛澤東穿的白色師范校服,即是詰襟。孫中山先生領風氣之先,在詰襟的基礎上,增加了明兜翻蓋、將立領改為翻領,遂有了一代國服——“中山裝”。
還值得一說的是,詰襟,在日語里又稱為“學蘭”,這個“蘭”字指的是荷蘭。原來,日本在明治維新初期,將所有傳自西方的物事都冠上“蘭”字;所以,西式學生裝也叫“學蘭”。這次習主席穿著新式中裝,來到荷蘭,完成了一場不經意的文明的巡回。
的確,這些年中國在崛起,“中國風”正在全球范圍內升溫;但我們不能把“中國風”淺薄地理解為“壓倒”“排斥”;文明的本質是碰撞融合,相互吸引、相互啟發,并不只有“東風壓倒西風”的對抗式矛盾,不是“我們精彩,你們就必須不精彩”。在文明交融的當下,也幾乎不存在純粹的“中國風”,“中國風”必然是文明對話的產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一些商家在營銷“中國元素”時,哪怕只是中式立領,也努力將之上升到國仇家恨的層面,訴諸極不健康的民族情緒。這樣的商業營銷、炒作噱頭注定是飲鴆止渴。
從第一夫人用Cathay命名郁金香,嫻熟地撬動了西方語境中的“中國情懷”,到習主席身上那件代表中國氣派,又堪稱東西方文明對話典范的中裝,都體現了崛起大國應有的開放包容情懷。“中國風”是民族的,也是“文明的對話”的產物;中國范,也可以是國際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