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 Sui獨特的經營之道是如何煉成的?
時尚界人來人往,很多人買賣品牌的股權、很多品牌為了生存和發展將控制權拱手相讓,而美籍華裔時裝設計師蕭志美(Anna Sui)卻是其中的叛逆務實派。自1981創辦同名品牌起,她致力于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尋求發展和創新,維護自己的獨立地位。
在她出現之前,紐約時尚產業被時尚成衣設計師Bill Blass和Oscar de la Rent 的設計風格壟斷;要不就是高拋光設計運動裝、活潑可愛的少女裝,鑒于兩種風格間的設計很少。有人認為她先于他人倡導了“時尚酷女孩”設計風格,設計別具一格,和少女裝有很大區別,但時尚界人士認為她的設計仍帶著濃濃的“女孩”味而不是女人。
零售業低迷時期,在朋友Zack Carr(Calvin Klein設計副手) 的建議之下,Sui在SoHo區Greene Street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專賣店,面積小、租金便宜,她簽訂了一份 23年的長期協議。她獨特的設計風格吸引了美國零售商 Neiman Marcus和Lord & Taylor,為她提供場地拓展零售業務。雖然Sui自己沒有網店,但她的設計服裝在 Shopbop. com, Net-a-porter.com, anthropologie.com 和Amazon.com均有銷售。
人們感興趣的是她把握的機遇。在早期,Nobukazu Muto及日本著名百貨公司伊勢丹(Isetan)副總裁先后對她的品牌表示出濃厚興趣。Sui 告訴記者當時日本公司都在在尋找紐約設計師。Muto 給她開出的條件是在日本開設門店,并承諾給她 12項品牌授權。二十年后,伊勢丹仍然保留著 Anna Sui在日本生產和經銷的授權。Sui 感慨道:“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獨立品牌 Anna Sui。這意味著擁有自己的美妝和香水產品線。做服裝很難賺錢,有了這些品牌授權商品,才能讓一切成為可能。”
紐約這家門店對亞洲的年輕游客來說非常有吸引力,這也證明Sui增設精品店的必要性。目前Anna Sui有54家獨立門店和150家百貨門店,全部位于亞洲: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樣的集中分布體現了她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哪里有業務她就愿意去哪里。今年,Anna Sui在日本開了第十二家門店,日本是品牌最穩定的市場。她笑稱在這里她甚至擁有一家祖孫三代的Anna Sui粉絲。
細品下日本街頭文化,你就能看到它與Anna Sui設計的不謀而合。日本的時尚女孩兒穿著大膽,風格多樣跨越國界,這給她的品牌帶來很多借鑒:無論是維多利亞風、screen sirens、Art Deco(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建筑新藝術風)還是最近塔西提島之行,都帶著一股森女氣息。Sui認為自己品牌(作為一個西方品牌)能迅速融入日本市場源于自己的亞裔血統(雙親都是中國人)。她說:“很多人都想問我成為設計師的竅門。我想說我完全是白手起家,沒人幫我。我做的是獨立設計師品牌,我自己運營公司。”
第一個與Anna Sui 合作推出化妝品的是日本藥妝公司Albion ,共花費了3年時間獲得生產許可。緊Anna Sui接著與德國護理品牌威娜( Wella AG) 合作推出香水產品線,后威娜被寶潔公司(P&G)收購。目前,法國香水制造商Inter Parfums持有該許可證。Sui用自己獨特的包裝打破了平淡的審美:黑色高光的包裝飾以仿復古家具的玫瑰花紋(上圖)。這對整個市場來說是巨大的沖擊,品牌生產銷售17種香水,其中9種現在仍有銷售。La Vie de Bohème(下圖),Secret Wish這樣個性的香水名字搭配獨特的造型瓶身,在全球范圍內的美妝零售店Sephora均有銷售。
然而Anna Sui的業務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在品牌的1個許可品類中,只有香水、化妝品、眼鏡、內衣和最近與Onis合作的泳衣在全球范圍均有銷售。其他一般需求的品類如皮具、襪子、珠寶僅在亞洲銷售。特別是手帕、手巾這類商品,亞洲有很多傳統的贈禮禮節,很多產品都是迎合該地區市場需求,并配有專門設計的盒子。
Anna Sui早年曾在意大利時裝品牌Iceberg供職七年。個人品牌聲譽建立起來后,她與多家大牌高調合作,其中包括:Coach, Victoria’s Secret, Tumi, Target 包括沖浪裝備品牌O’Neill。
Sui對新門店的位置很滿意,邊上的其他零售店包括Tomorrowland , Pas de Calais , Selima Optique和Isabel Marant。此外,她提到了附近的日本雜貨店Sunrise,她認為吸引人氣很重要,住在附近的人會經常路過她的店。Sui 稱:“Greene Street的SoHo現在變成了一個購物商場,剛開始是West Broadway,后來整條街都變了,變得沒有特點。那里突然有了Tiffany這樣的品牌,帶來了不同的顧客,帶來了更多的生意,但同時一些特定的顧客也消失了。就像這附近曾有很多小吃店很受歡迎后來也沒有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