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危機下紡織業采取自救才能脫困
困境或許可以使整個行業因禍得福,逼迫企業加快產業升級,促使行業整合,只有這樣中國的紡織企業才可以自救,這是唯一的出路。 2008年10月31日,可能是福建佳達棉紡織廠有限公司歷史上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天。
自從9年前改制以來,佳達一直定位為一個出口公司。但沒有想到的是:內銷成為佳達的救命稻草––截至當日,內銷業務已經達到公司銷售量六成以上,并正式取代出口業務,成為公司的利潤支柱。
佳達公司副總經理陳春介紹:“現在,佳達的出口已經少于在國內銷售的比例,這是企業改制以來的第一次。近期的轉型––開拓內需市場,保證了佳達不至于出現大幅虧損。到年底,出口、內需地位的轉變雖不會讓佳達的全年利潤超過往年的2000多萬美元,但至少應可接近這一數字的八成左右。”
從陳春的話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隨同中國制造經歷了上半年的匯率調整、勞動力以及原材料上漲之后,中國紡織業往昔的競爭力已經消失殆盡。下半年,中國紡織的出口地––歐美等國需求疲軟,出口困難演變出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生死考驗。
“零利潤”困境
外貿訂單大幅減少的跡象在兩年前就已經顯現。
即便是不及往年的成績,佳達公司依然是幸運的。在目前的中國,并不是所有的紡織企業都能像佳達一樣幸運。
“今年三季度,行業內很多好企業依然虧損,包括行業內知名的華茂紡織的主營業務也是虧損的。往年主營業務利潤保持在0.8–1億的華茂紡織,今年從二季度至今已經虧損了1600多萬。這是過去沒有過的。”說起行業困境,陳春顯然憂心忡忡。
其實,外貿訂單減少的跡象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顯現。
2006和2007年,有關部門兩次下調出口退稅,其目的不僅是要抑制貿易順差,政府還希望由此改變企業增長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對于原先以粗放經營為主的中國紡織企業,兩次下調出口退稅其實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從那時起,佳達就已經開始調整產品結構,由中低檔的紡織品向高附加值的高端紡織品轉變”,如今,陳春為當時的改變慶幸不已。 可惜的是,佳達只是當年產品結構轉型企業中不多的幾個。由于當時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仍然有10%左右的利潤率,大多數企業并沒有及時做出產業升級的動作,而是以低價原材料和勞動力優勢,繼續在中低檔產品領域競爭。
不久,中國紡織企業便感受到了來自國際市場的更強大壓力。隨著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匯率變化致使原材料價格飆升,企業利潤卻沒有相應增加。當時,曾有業內人士估算:人民幣匯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中國紡織業在對外貿易中就要少賺70億元人民幣。
命運多舛的中國紡織業所面臨的困難還不止于此。石油價格的一度高漲讓出口的運輸成本大增,新的《勞動合同法》開始讓原本不太規范的中國制造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在,中國新一輪的財政緊縮政策更是大大提高企業的金融運行成本,幾項不利因素的夾擊下,本來10%的利潤優勢逐漸趨少,并慢慢陷入“零利潤”的困境。
做的多賠的多。這時的中國紡織行業開始認識到外貿訂單的雞肋定位,很多企業為勉強維持企業運轉,等待機會,開始主動減少海外業務,不敢承接太多海外訂單。
但考驗仍在升級。一夜之間,美國華爾街的金融風暴直接把中國紡織企業送上了絕境。由于紡織產品的主要輸出國需求疲軟,中國的紡織企業出口陷入困頓。
有學者統計:目前,中國的紡織企業中,有三分之二處在虧損或者是虧損邊緣。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一業務經理坦言:今年企業的訂單已經下降了近三成。而與之前的不敢接單相比,“現在更多的企業是接不到訂單以致虧損關門。”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汪軍指出。
政策影響甚微
中國的紡織業遭遇如此困境很快引起了政府的關注。
如此惡劣的環境讓中國的紡織業在屢遭重擊后,失去了往日的競爭力。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紡織品)前三季度對美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個百分點;前8個月,國內紡織服裝行業利潤和出口創匯額均創近年增幅最低紀錄。
中國的紡織業遭遇如此困境很快引起了政府的關注。
為緩解不利,應對衰退,國家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從2008年11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出口退稅率回調1個百分點,提高到14%。這是繼今年8月提高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兩個點后,在兩個月內第二次提高紡織品出口退稅。
根據統計數據:2007年國內紡織服裝的出口總額為1679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占七成,按照年出口增長10%估算,2008年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可達到1847億,其中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總額可達到1300億美元左右。出口退稅率兩次共回調3個百分點,則紡織行業利潤總額將增加39億美元。
有關部門對于第二次調整如此解釋:出口企業利潤大幅減少,有必要通過財政政策的適當調整,幫助企業樹立信心、渡過難關,防止出現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被動局面。文件的字里行間,對出口企業利潤減少的關注,不言而喻。
除了提高出口退稅,商務部還宣布:從2009年1月1日起,取消紡織品配額限制。
然而,39億美元這一數字根本無法挽救企業虧損甚至破產的命運,更多的中小企業已經在此之前跌倒。那些還處在生死邊緣的紡織企業也普遍認為,政府出臺的措施在短期內很難解決紡織企業的眼前困境。歐美需求持續下降,外需市場的疲軟已經使很多企業拿不到訂單,退稅對這些企業意義不大。
而針對“促出口”意味明顯的“取消紡織品配額限制”舉動,國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李質仙則斷言:配額的取消在目前情況下影響甚微。 產業出路
當把“出路”問題擺在張維迎面前時,他的回答頗為慷慨:“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實,說企業只看眼前利益,多少也有些冤枉。當年,在紡織行業外需出現萎縮的時候,很多企業也順理成章的想到了內銷,國內市場無疑將是困境中的中國紡織行業的堅強后盾。然而當時國內市場的客觀狀況的確不容樂觀。
以服裝為例:2007年中國的服裝庫存約為120億件,可供全世界人口穿一年,或平均每個中國人10件。這一數字背后的意義再明顯不過:國內市場無法消化出口轉內銷的產能––況且這些產能生產出的大都是中低檔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國內市場更難做”,深圳市嘉名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勤坦言,“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出口企業都在國內低價傾銷庫存。”
但是,在如此水深火熱之中,依然有一些企業存活。通過對他們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三條產業出路。
首先,一些大型企業憑借實力,勉強生存。通過觀察海外訂單的流向,李質仙發現:外商更多的會選擇大型企業––他們也擔心小工廠倒閉。
其次,一些生命力頑強的紡織企業靠轉型逆勢而動,活力十足。比如:在這次危機中靠轉型生存的佳達并不是個案,萬事利集團也是靠敏銳的洞察力先后砍去8家當時還在盈利的紡織企業,專注于高附加值的絲綢產品,才不至于在如今的困境中淪落。
遺憾的是,與佳達、萬事利同樣有眼光的企業并不多,而說到比轉型更高一個層次的產業升級,在中國紡織企業中更是少之又少。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研究。他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產業升級僅完成了1/3。按照這一觀點,未完成產業升級的部分––2/3,正是目前紡織行業中虧損以至瀕臨破產的企業所占的比例。
針對此種現象,汪軍指出:企業要生存,除了品牌營銷,更重要的是利用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升級,增加產品附加值,這樣的企業才有出路。
當把“出路”問題擺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面前時,他的回答頗為慷慨:“置之死地而后生”。他認為,這樣的困境或許可以使整個行業因禍得福,逼迫企業加快產業升級,也促使行業整合,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自救,這是唯一的出路。
責任編輯:楊靜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