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紡織新材料國際研討會 10年專注功能紡織品
5月17~18日,由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北京紡織工程學會、北京服裝學院等單位主辦,常州依麗雅斯遮陽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雪蓮杯”第10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行,作為“2010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活動內容之一的“功能性紡織新材料與低碳經濟國際研討會”也同期舉行。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及我國國內的紡織院校、科研單位、軍隊等相關機構,以及專家學者、科研人員、企業代表100余人參加了上述活動。研討會就新型高科技纖維、納米技術的應用、紡織染整和后整理技術、新型生產技術工藝、功能性紡織品的標準與檢測、低碳紡織與功能性紡織品等內容進行了交流研討。
10年專注功能紡織品
與會企業代表普遍反映,國際金融危機使紡織品的生產和銷售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功能性紡織品卻是一枝獨秀,近年來,市場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銷售節節攀升,功能性紡織品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一支生力軍。每年舉行的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研討會成為該領域頗有影響力的活動。
面對已經搭建了十年之久的這個多學科、多領域的產、學、研交流平臺,西安工業大學朱寶瑜教授頗有感觸,“這個交流平臺陪伴我們走過了十年歷程,從開始大家對功能性紡織品還很陌生,到現在已經成為紡織行業中的重要發展領域,這個平臺為我國功能性紡織品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交流平臺的主要搭建者,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功不可沒。趙強院長介紹說,十年來,共有美國、韓國、日本及我國的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技術人員約400余人次在大會上做過報告,會議代表超過2000人次,共收集了國內外有關紡織及新材料的科技論文863篇。有20多項科技信息為我國首次發布,這個平臺還介紹了可供開發的科研成果近百項,有10多項科研成果得到轉化。該研討會已成為功能性紡織品領域較有影響力的活動,成為一個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學術及科研成果的交流平臺。
納米推動功能紡織品發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功能性紡織品開發就呈現出持續高漲的態勢。專家認為,這種持續高漲的開發熱情來自兩方面的推動力:一是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具有某種特殊功能的紡織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促使一部分紡織生產企業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開發功能性紡織品,以滿足這種消費需求;二是企業在通過對花型、組織結構、新型織染工藝的創新來開發新型紡織品之外,還在尋找新的增長點,關注功能性紡織品的開發就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納米技術給功能性紡織品的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北京服裝學院專家介紹說,納米技術的優勢在于不會產生大量的廢料。近年來,應用納米技術的功能性紡織品應運而生,如防水、防污、透濕的功能性服裝,發射遠紅外線的保健服,防彈服,以及具有防紫外線、抗菌、阻燃、抗靜電等功能的紡織品。
東華大學的專家介紹了采用電紡絲制造納米纖維的最新成果。該技術工藝簡單、操控方便,不僅是一種簡易的納米纖維制造技術,更主要的是該技術還能在微觀尺度下,對纖維結構進行控制,對纖維內部功能材料組分的組成或配比進行調整。
{page_break}
此技術為開發新型納米纖維提供了新的支持。
近年來,隨著電紡絲技術的不斷發展,具有特殊結構的納米纖維材料,尤其是具有扭曲螺旋結構的納米纖維受到人們的青睞。這種纖維形貌呈現多樣化,廣泛應用于微電子器件、高級光學材料和藥物傳輸等領域。北京服裝學院的專家對此類纖維的制造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成功制備了具有扭曲螺旋結構的雙組分納米纖維。
天津工業大學在微濾膜及反滲透膜技術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技術在污水處理、海水淡化及物質提純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
綠色成新型功能纖維主題
隨著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生態紡織品理念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綠色紡織品也成為消費的熱點,在現有資源普遍匱乏的今天,開發新型天然纖維已經成為科技工作者不斷努力的方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把目光瞄準了菠蘿,開發出了菠蘿葉纖維。據介紹,我國有豐富的菠蘿葉纖維資源,然而大量的菠蘿葉卻被當廢物棄用,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研究表明,菠蘿葉纖維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目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已經研制開發出天然菠蘿葉纖維襪子、毛巾、內衣褲、毛巾、涼席等產品,并已進入市場。據該所技術人員介紹,菠蘿葉纖維既可純紡,也可與棉、麻及合成纖維混紡。專家說,開發菠蘿葉纖維及其紡織品,不僅有利于提高菠蘿產業的產業鏈價值,也有利于紡織業調整產品結構,滿足人們環保和健康的要求,而且具有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深受觀眾的喜歡,其夜間的發光功能更受到人們關注,這其中就有紡織科技人員的貢獻。江南大學的專家介紹說,這源于一種新型功能性纖維,該纖維以滌綸、錦綸或者丙綸為基材,添加稀土納米助劑,經特種紡絲工藝形成儲能型多色夜光纖維,能將光能存儲于纖維中。該纖維只要吸收10分鐘可見光,便能在黑暗狀態下持續發光10小時以上。這種纖維不需染色,避免了染色廢水對環境的影響。這種高附加值纖維目前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可廣泛應用于生活、國防等領域。
西安工程大學的專家提出了開發雞毛纖維的新思路,這種纖維可以用作氫氣存儲材料,防彈衣材料、高級過濾紙材料、輕型面板材料,等。
功能紡織品主打健康牌
近年來,健康與環保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主題,生態環保與健康舒適的功能性紡織品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紡織市場流行的熱點。在本屆研討會上、健康天然染料、遠紅外線,負離子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紡織新材料和技術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北京雪蓮羊絨股份有限公司對利用茶葉中提煉出的茶色素作為天然染料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成功生產出羊絨服裝樣品。該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說,茶葉具有消除疲勞、殺菌消炎、提高免疫功能等藥理功效,我國是產茶大國,如果將失去飲用價值的陳茶運用到織物染色方面,既可節約染色成本,也為茶的綜合利用開辟一個新途徑。
遠紅外線對改善人體微循環、促進人體代謝和生長有著積極作用。
{page_break}
遠紅外紡織品的開發成為國內外功能性紡織品研發的熱點。據韓國專家介紹,在韓國,具有遠紅外功能的紡織品占整個功能性紡織品的45%。日本專家也介紹說,日本研究遠紅外纖維已經20年,遠紅外紡織品在日本市場占有重要位置。目前的問題是這類功能性紡織品生產成本還很高,未來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負離子已經被證實對于生命必不可少,有著“長壽素”的美譽。燕山大學從事紡織材料研究的專家認為,負離子保健紡織品未來市場潛力很大。就目前水平看,已經形成了原材料的篩選、加工、纖維制造、面料制作、后整理、檢測等一整套技術體系,在家紡產品、內衣等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也必將受到行業的持續關注。
也有專家提出,目前一些功能性紡織品檢測方法不健全、評價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限制了功能性紡織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呼吁加快制定相關產品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據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我國將在已經公布部分標準的基礎上,正在制定一大批有關功能性紡織品標準,以保證產品質量及其功能有量化指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