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十二五規劃 明年3月有望正式出臺
“中小企業工信部中小企業司一位副司長告訴記者。
為制定該規劃,9月中旬,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奔赴中小企業密集的四川、浙江等地進行了調研。
記者了解到,中小企業“十二五”規劃的制訂由工信部牽頭,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等多個部委共同參與制定,而具體負責編寫和執行的是工信部中小企業司,為盡快制定中小企業“十二五”規劃,工信部還成立了中小企業領導小組。
事實上,對于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措施,在2009年由工信部牽頭曾出臺了“國29條”,2009年9月19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下發。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八部委還出臺了《關于強化服務,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意見》。
“在‘十一五’時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基礎上,將在‘十二五’時期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上述工信部副司長表示。
這位副司長介紹說,在“十二五”期間,政府會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各領域龍頭企業展開上下游的布局,尤其是特色專業市場。在“十二五”規劃中,政府還將成立合作平臺,以此來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
而這個平臺便是為中小企業解決人才困境而設。但具體的操作思路,上述副司長并未透露。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吳曉波認為,中小企業要尋求壯大,人才因素不可或缺。盡管目前中國科技人才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批流向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令中小企業人才匱乏。{page_break}
融資、減負成焦點
改革開放30年來,相比于國有企業的高歌猛進,中小企業發展卻非常緩慢。
“中小企業發展緩慢面臨的困境很多,比如人才短缺、企業負責人眼界局限、融資難等,這些原因都是中小企業亟須解決的瓶頸。”上述副司長表示。
北京一位從事生物研發的老總告訴本報記者,他的公司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融資,“我們的融資渠道很單一,只有銀行,但要想從銀行貸到款,像我們這樣注冊資金不足100萬元的小公司是非常難的,很多項目在急需錢時不得不向朋友拆借。”他說。
這位老總還強調,自己削尖了腦袋也想和銀行管信貸的人套關系。
記者從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獲得一份調查數據表。該數據表顯示,中小企業雖然創造了60%的GDP,但可以從銀行拿到的貸款額度不足商業貸款總數的1/4,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達30%以上。
“中小企業融資難必須當作系統工程來解決,下一步,中央財政也將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比如中央財政預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另一位參與制定“十二五”規劃的處長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中央財政有幾種支付方式,包括資本金注入,業務補助、早期撥款、貼息、損失補償風險、股權進入等。
而這些形式的中央財政支付,一般以中小企業專項基金的方式下發,如科技創新基金、國際市場開拓基金、農業成果轉化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專項資金。{page_break}
記者了解到,能受惠于此政策的,多為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這些基金多設在科技部。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49.9億元,較上年增長75%。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8.9億元,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除了以上利好政策外,民間放貸轉為“存折銀行”和“集合債”一直是備受中小企業期待的。
據記者了解,中小企業“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擴大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認可,如果小額貸款公司運作兩年以上,便可以轉制為“存折銀行”。數據顯示,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有583戶。
集合發債,就是俗稱的“捆綁發債”。此前,開創國內捆綁式發行企業債券先河的是2003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債券,當時國內不同高新區的12家企業采用“統一冠名、分別負債、分別擔保、捆綁發行”的方式發債。通俗地講就是由一個機構作為牽頭人,幾家企業一起申請發行債券,是企業債的一種。
據記者了解,中小企業集合債第一批有3個城市合計發行18.2億元,包括北京的0.35億元,深圳的10億元,大連的5.15億元。第二批,河南、湖北、云南、青海等四個省發行28.65億元。
“第三批正在籌備中,上海、江蘇、內蒙古等17個省轄市被列入。”上述工信部處長表示,“中小企業集合債不僅能改善企業資金結構,而且對企業是一種品牌效益。此外,還扶持了市場中介,如評級機構,銀行等。”
數據顯示,2004年5月中小企業板正式啟動。5年來,已有306家企業上市,上市融資規模達1203億元,市值9700億元,凈利521億元。2009年10月23日中小企業創業板開板。自2009年10月30日掛牌以來,已受理197戶,28戶發行,融資155億元人民幣。
相比于融資難,讓中小企業期望的另一項政策便是如何減輕負擔。而中小企業減負的核心是減免稅收和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
“在‘十二五’規劃中,減稅和減少收費都做了重筆描述,涉及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超過100項。”上述工信部處長表示。{page_break}
4萬億投資冀望中小企業發力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受損巨大,為拉動內需,國家出臺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盡管民間對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普遍表示期待,但在記者采訪中發現,常會聽到有企業主談及經濟刺激計劃如“水中之月”的表達,對于這樣前所未有的經濟刺激“組合拳”以及4萬億元的效力和分配,他們還是有些迷茫。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向記者表示,問題主要存在于民間投資、消費和中小企業沒有聯系起來。
“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和產業規劃大多數都給了國有企業,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這一輪的政策當中很少享受到實惠。”茅于軾說。
經濟學家湯敏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財政擴張刺激經濟“只能救命,不能健身”,在特殊的時期采取特殊的方式是可以理解也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將盤活中國經濟寄望于頻繁的、大劑量的“強心劑”,那么根本問題最終還是難以得到解決。
目前,我國中小法人企業數量超過10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95.8%。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上繳稅收50%,提供了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小企業以其靈活的運行機制和市場適應能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對于中小企業在國家投資計劃中的“缺位”,工信部官員并不否認,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鄭昕表示,我國將繼續著力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受到不公平待遇、用工緊張、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創新能力不強、產能過剩、資源利用率低、生產工藝落后等突出問題。同時,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他認為,我國中小企業目前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方將繼續大力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各種發展中的困難,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page_break}
資料鏈接
中小企業“六重門”
一、融資難。由于中國大中型銀行的體制改革滯后,小型銀行的數量太少,中小企業貸款難。資本市場發育較晚,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不暢。
二、人才缺乏。雖然經濟復蘇和漲薪潮帶來了新一輪的人才洗牌,但沒有梧桐引不來鳳凰,中小企業缺乏實力,進人、留人對中小企業都是難題,一不小心就成為人才洼地。
三、市場準入難。據有關方面的調查,全社會80多個行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而民間資本進入的只有41個。
四、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難。由于中小企業人才相對匱乏,資金實力較弱,加上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所以多數中小企業感到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難。
五、現代化管理水平低。目前,中小企業管理多為家長式,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決策的科學性不夠強,缺乏監督和制約,長此以往必將傷害企業可持續發展。
六、風險控制能力弱。中小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