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25年目標:從25%重回20% 降電耗、布局充電網絡上升到新高度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終于印發。
11月2日傍晚,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規劃對未來幾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進行了最后定調: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
發展新能源汽車仍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不過,與去年年底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的目標有所調低——根據意見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為25%。
從新車銷量占比目標及其變動來看,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步伐趨于穩妥。不過比例的改變更多只是對規模盲目追求的調整。實際上,從終版規劃中不難看出,此輪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更追求質量上的突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規劃在產業發展愿景中,除了提出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的應用規模之外,還特別提出了技術及應用領域的具體指標,例如,此前只是出現在細分類目中的純電乘用車平均電耗,以及充換電服務網絡的建設等等。
不少車企開始探索多場景補能方式,圍繞電力獲得性和用戶加電體驗進行布局。視覺中國
從25%重回20%
產業規劃對未來新能源汽車規模的展望是最受關注的指標之一。
10月上旬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曾宣布,已通過新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不過那次并未公布產業規模的相關指標。直到11月2日規劃全文公布,“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0%”才浮出水面。
這也是終版規劃最顯而易見的一處變動。根據去年年底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征求意見稿,這一比例是25%。不過,彼時的討論并不在于25%,而是在于比例本身。
11月2日晚間,上海某車企一位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結合此前規劃發布的過程,以及上一輪產業規劃實施的成果來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目標重回20%并不意外。
新車銷量占比是反復斟酌的數字。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從去年2月規劃啟動制定開始,便進行了大量的修改與調整,在年底意見稿發布之前的更早一個版本的內部文件中,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的規劃便是20%。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工信部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已經暗示,意見稿中25%的目標或有調整。
根據路線圖2.0,產業界的專家們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占比將在2025年達到20%左右。這甚至已經是對原來目標調整后的結果——此前的技術路線圖認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更低,為15%-20%(20%是上限)。
路線圖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制,盡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官方文件,但其研究是支撐政府科技和產業相關規劃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起到風向標的作用。
而路線圖2.0的最大特征就是更改了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較為激進的預期。其明確,我國不會像多個成熟汽車市場一樣,設置禁止燃油車銷售的時間表,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唯新能源汽車”,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才要占到總體銷量的50%以上。
2025年的銷量占比從25%重回20%,最新產業規劃同樣設置了相對穩妥的目標。這與新規劃本身的制定思路也是一致的。此前意見稿發布之時,業內便發現,規劃不再像之前的產業發展規劃一樣,設置具體的銷量目標,而只是劃定了一條銷量比例的“線”,這本身是對前幾年盲目追求規模的反思。
“保守點,也有利于超額完成任務。”上述車企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從規模到質量
放寬對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追求,并不意味著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要求降低。
規劃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愿景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說明。較為顯著的有兩點,一是特別提出“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二是強調充換電服務的便利性顯著提高。這兩點此前都曾出現在征求意見稿的正文中,不過沒有上升到發展愿景的總領高度。
不難發現,這是對新能源汽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對純電汽車的電耗標準提出要求,并且是全規劃唯一出現的具體數值指標,意在切實提升純電汽車的技術及節能水平。
而要求充換電服務的便利性提高,更是將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核心就是基礎設施。”有從事汽車銷售多年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只有基礎設施建好了,新能源汽車才算是真正發展起來了。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充換電網絡的發展,終版規劃也給出了更為詳細的說明。在“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部分,規劃專門劃分了不同場景,對充換電技術的選擇進行了引導,并補充要“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
在細分場景中,規劃提出,居民區充電服務應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而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則應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此外,規劃也同樣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同時新型技術中還增加了一條“無線充電”。
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充換電設施布局已經在業內展開。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了解到,不少車企開始探索多場景補能方式,圍繞電力獲得性和用戶加電體驗進行布局,而不是僅僅依賴于傳統的家充樁和公用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