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服裝品牌進入中國帶來更好機遇
國際機遇。通過對國際服裝品牌的觀察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借鑒,當然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總體來說,國際服裝品牌進入中國遵循一致性和本土化的原則。事實上,他們并不是把歐洲或者日本的一套操作過程照搬到中國來,而是根據中國民眾的消費習慣,根據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做了一些改進。
經營策略:以特許經營為主
關于國際品牌在中國的策略,可以簡單地總結成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經營策略,二是產品策略,三是銷售策略。
在經營策略上,國際品牌基本上是采用了直接經營、特許經營和銷售加盟的形式。前期他們進入中國的時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特許經營,或者說是銷售加盟的形式,隨著市場發展越來越快,很多品牌開始自己經營。從前些年開始,很多在中國做得好的國際品牌,都開始從原來的特許經營商那里收回經營權,然后自己做。中國品牌同樣也存在這樣的情況,經營商和品牌商一起做大,做大以后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既然品牌商的規模大了,知名度高了,有錢了,就可以自己來做。
直接經營方面,國際品牌目前做得比較多或者比較好的是奢侈品,當然奢侈品有其特殊性,店的數量比較少,只有四五十家,可以很好地去管控。再加上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前景比較看好,所以像迪奧、阿瑪尼之類的都會在中國開設自己的獨資公司來做這樣一些事情。而目前,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普遍的經營方法就是特許經營,畢竟有很多國際品牌對中國市場不了解,還是希望通過中國的合作方一起將整個市場做得更大,得到更好的利潤。
從市場定位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國際品牌最后都變成了所謂的奢侈品,比如說Coach在很多歐洲人心里并不是奢侈品,但是在中國發展得非常迅速,甚至更換了沒有馬車圖案的新標。中國的消費群體主要是以中產階級家庭和年輕白領為主,在中端市場,以低價位和快時尚著稱的ZARA、H&M利用他們的國際影響力,目前在中國吸引了大量中青年白領階層,甚至影響到了我們的時尚消費觀。
由于中國目前服裝的消費現狀和對于時尚的價值觀念不一樣,所以很多國際服裝品牌在中國的定位是跟國外不一樣的,像H&M在國外是非常大眾化的,但是到中國就變成了時尚的中端消費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