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口岸原棉“滯庫”因供需失衡致價差大配額遲
我國第一大棉花進口口岸———黃島口岸原棉庫存激增,滿庫率已超過警戒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黃島口岸各倉儲企業庫存棉花約為20萬噸,創歷史新高。
進棉多出棉少,正是現在黃島口岸面臨的處境。今年一季度,黃島口岸共進口棉花1490批次、重量40.2萬噸,貨值9.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9.9%、64.8%和20.8%。
“國內外棉價價差大,使得進口原棉的積極性高,再加之下游需求又比較低迷,才造成了黃島口岸棉花‘滯庫’的現象。”棉紡分析師李麗恒告訴導報記者。
市場等待配額
“3級棉的進口價格現在是1.6萬余元/噸,而國棉的價格還在1.9萬元/噸以上。”李麗恒說。
據統計數據顯示,黃島口岸一季度進口棉花平均價格折合人民幣約為1.52萬元/噸,即使加上關稅等其他費用,相比我國2.04萬元/噸的收儲價格仍有一定空間。
李麗恒分析說,在此價差的推動下,棉花被大量進口進來,但又由于配額的限制,只能滯留在港口。
據了解,今年以來,青島保稅港區倉庫的滿庫率一路上揚,目前已超過了警戒線。積壓不動的棉花,使一些物流企業開始抱怨“生意冷清”。
棉花進口配額是國家為了限制國外棉花進口對國棉市場的沖擊而制定的,棉紡企業若想拿到進口棉,就必須申請使用配額。而今年的配額發放一直比較緩慢,這是令許多想拿到便宜外棉的企業頗為頭疼的問題。
按國家發改委去年公布的數據,今年關稅進口配額為89.4萬噸,這一數值自2004年起就沒有改變過。不過,每年收儲結束后,將會有新的滑準稅配額發放,而目前,這一配額的數量和發放時間仍沒有確切消息。
不僅國內棉紡企業,目前各國的棉花出口商都在等待中國進口配額的增發。其中,印度工商部商業司4日最新發布公告,宣布該國又重新放開棉花出口。
部分紡企直接進口棉紗
李麗恒告訴導報記者,由于國家對于棉紗進口沒有出臺任何限制性措施,也就是說,采購進口紗線不需要配額,所以現在不少棉紡服裝企業選擇直接采購進口棉紗。“這也影響了國內的紗線企業,現在國內紗線市場同樣低迷。”她告訴導報記者。
不過,3日有消息稱,濱州某大型紡織企業的棉紗悄然漲價,部分適銷規格棉紗上調500元/噸-1000元/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其棉紗產品近期在廣東地區銷售較好,故相應規格開始上調。山東地區相關企業聽聞此紡企提價后亦有跟進動作,對此消息市場普遍感到十分驚訝,大多數貿易商保持觀望態勢,部分開始隨行就市。
從目前市場的普遍情況來看,李麗恒分析說,“進口棉使用量高,國棉需求低迷,由于大量收儲,現在地產棉量有限,沒有進口配額的企業,有的選擇價格相對高的新疆棉,對下游的紗線服裝業肯定都有影響。”
導報記者了解到,進口棉紗由于異纖多、紗支低,在質量、檔次方面不能滿足一些企業的需求,所以也有很多棉紡、服裝企業無法“偏愛”進口紗。
全球35%棉花庫存在我國
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網上交易已于今年3月31日結束,共實際成交棉花312.5萬噸,棉花收儲數量占到2011年度全國棉花產量的49%,創出歷史新高。
中國逾10年未遇的大收購,也引起了國際農業部門的極大關注。
美國農業部4月發布的最新月度供需報告稱,截至7月31日的市場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庫存預計增至6607萬包(480磅/包),較3月報告的預估值增加400萬包。這一數字較2010/2011年度增加30%,較2009/2010年度的增幅更高達40%以上。
而目前,全球約35%的棉花庫存在中國的倉庫內。
該報告還稱,全球2011/2012年度棉花年終庫存大幅上調,除了印度庫存上調這一原因外,中國棉花收儲政策也限制了自由供應量,從而提振了進口量并同時限制了消費量。因此,本月將中國棉花庫存上調300萬包,達到2310萬包。此庫存水平意味著7月31日本年度結束前政策拋儲量可能達到最低水平。
另外,2011/2012年度全球消費量下調100萬包,其中主要是中國消費量減少,年比預計減少6%。全球貿易數據顯示,中國進口量上調200萬包,達到創紀錄的2050萬包。
“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是一種保護性措施,每年9月到來年3月,國家制定收購價,棉農交儲。政策旨在維護棉農種棉的積極性,平衡棉花缺口,與收儲對應的還有拋儲,但是現在暫時還沒有拋儲的消息。”李麗恒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