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企業轉型與升級”的論壇在晉江舉行
在新經濟格局下,企業如何拓展創新轉型之路?日前,一場“新經濟格局下的企業轉型與升級”的高峰論壇在晉江舉行。國內制鞋、服裝等多個行業業內精英圍繞著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多名業界精英一致認為,未來十年,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將從對產品質量的比拼轉向對服務質量的比拼,企業應多考慮的是如何“創優”產品,讓消費者得到不一樣的體驗效果。
成功轉型不僅創新還要創優
主持人:未來十年,全球經濟格局將會發生新的變化,傳統的商業模式也將會隨之更改。在此情況下,您對于企業的轉型升級有著怎樣的理解?
孫為民:轉型要以適應市場為導向,沒有必要“為轉型而轉型”。
周少雄:昨日的成功經驗可能是明天變革的障礙。無論是對于人或者是企業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企業的轉型首先要從思維模式、觀念上發生轉變。打比方說,從制造業時代到打品牌時代,再到經營零售時代,企業的思維模式就必須發生轉變,從單純對產品的關注轉向對服務的關注,并考慮從如何給消費者更好的時裝體驗感覺。其次,組織架構的轉型同樣重要。家族式管理可能適合企業創立階段,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家族式管理可能就會出現企業官僚化、體制人員膨脹等問題,公司制管理可能會更適合規范企業的運作。
丁世忠:當前很多商業模式在不斷發生改變,未來企業不可能再靠著這樣的模式去取勝。在未來十年里,必須從打品牌上升到拼服務的階段,傳統品牌企業必須擁有做零售的管理能力,而這正是一個從做工廠、做品牌轉向做零售、做服務的過程。
做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倡導者
主持人:在您看來,未來十年所處的行業將會發生怎樣的變革?企業該如何轉型?
丁世忠:中國未來十年是品牌整合并購的十年,企業在參與海外并購時一定要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此前,安踏收購了國際品牌Fila(斐樂)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的業務。但買了一個富有時尚設計理念的國際品牌,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就此高枕無憂了,必須改變管理思維,以國際化的思維去經營它,這就涉及國際品牌管理、產品設計等環節。
周少雄:未來十年,鞋服行業賣的不僅僅是衣服,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產品的背后是文化、是時尚、是藝術。企業應該考慮做優、做高效、做創意的服裝,讓其變成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倡導者。
不能簡單復制“快時尚”模式
主持人:對于企業而言,轉型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如何克服?
周少雄:最大的挑戰是企業領導如何從經營者的角色到掌舵者的角色轉變,培養一批核心的團隊承接。而如何去培養教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又是企業轉型的重中之重。服裝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應滲入到文化、時尚的層面。
此外,供應鏈和商業模式整合問題也是企業轉型面臨的一大挑戰。全球“快時尚”品牌ZARA的成功就在于其敏銳的供應鏈系統與商業模式整合得較為完美,這也大大提高了ZARA的前導時間,前導時間即從設計到把成衣擺在柜臺上出售的時間。
當前服裝企業不能再簡單復制ZARA的模式,而需要以“快時尚”為基礎,在品質、款式搭配、后續保養等消費者體驗上下工夫,同時結合本土市場的實際,創造出新型的消費業態、消費習慣,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向往之感。
記者手記:
尋找適合企業轉型的“20%”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則”,即在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這個法則被引申到管理學中,就是通常“企業80%的利潤來自其20%的項目”。
“創新”和“創優”之間的關系也正體現了這一規律。“優”就是能為企業帶來80%利潤的優勢項目,它可能只占20%的項目份額,但卻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精力將其發揚光大,乃至成為行業的標桿和閃光點。當前,諸多泉州企業正在迫切尋求“轉型升級”之路,然而,這種需求不該陷入盲目的求變沖動,為達到某種變革而轉型,應更冷靜地觀察企業面臨的挑戰,揚長避短,挖掘最合適的突破口,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20%的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