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發布全國棉花栽培監測報告
中棉所、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棉花組于2012年對15個產棉省市區、158個定點縣團場、5000戶定點農戶進行全程跟蹤監測,其中關于種植制度和種植模式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調查,并結合大縣進行校正,獲得大量當前最新植棉情況,發布全國棉花栽培監測報告,供決策參考。
一、栽培技術
1、普及促早化技術。全國棉花種植繼續采用“不栽就蓋”和“不蓋就栽”技術。據監測結果,育苗移栽占播種面積的27.2%,同比(與2011年相比,后同)減3.4個百分點。地膜覆蓋占播種面積的70.5%,增3.6個百分點。直播占播種面積的2.2%,減0.5個百分點。其中栽和蓋之和占面積的97.7%。在地膜覆蓋中,常規地膜覆蓋占34.7%,減2.5個百分點;寬膜覆蓋占31.3%,增3.9個百分點。雙膜棉占4.5%,增3.0個百分點。
進一步分析,長江以育苗移栽為主,占面積的89.1%,增8.2個百分點;常規地膜覆蓋占6.2%,增9.7個百分點。雙膜棉占2.8%,增1.4個百分點。黃河育苗移栽占17.0%,減8.4個百分點,主要是黃淮平原植棉面積的減少;地膜覆蓋占78.5%,增9.9個百分點,其中常規地膜覆蓋減6.7個百分點,雙膜棉增6.6個百分點,這可能與雜交棉種植面積減少有關;直播占4.5%,減1.5個百分點。西北地膜覆蓋為100%,其中常規地膜覆蓋占15.7%,減12.1個百分點;寬膜覆蓋占84.3%,增12.1個百分點。
2、收獲密度略增。密度與成鈴數是單產構成的關鍵要素。據監測結果,2012年全國棉花收獲密度5262株/畝,增48株/畝,增1.0%。其中:長江1439株/畝,增28株/畝。黃河3017株/畝,減119株/畝,減6.0%。西北12992.7株/畝,減12.3株/畝,減0.1%。
3、單株成鈴增加。據監測結果,2012年全國單株成鈴數12.2個/株,增0.7個/株,增6.1%。三大產區單株成鈴數:長江34.8個/株,增3.2個/株,增7.2%。黃河18.8個/株,增3.2個,增20.5%。西北6.2個/株,增0.2個/株,增3.3%。
4、單位面積成鈴增加。由于密度與單株成鈴的略增,所以單位面積成鈴數65416個/畝,增5455個/畝,增幅9.1%。2012年中國棉花生長指數105,表明棉花長勢好于上年,加上爛鈴少,程度輕,監測增產5.6%,產量性狀與生長指數相吻合。
二、復種指數和種植模式
(一)復種指數略減
2012年棉田復種指數為143%,減2個百分點。全國一熟制棉田占播種面積的63.7%,增4.7個百分點,面積4849萬畝。兩熟制占播種面積的30.4%,減6.6個百分點,面積2312萬畝;多熟(三熟、四熟以上)占播種面積的5.9%,增1.9個百分點,面積449萬畝。
各流域復種指數,長江176%,減10個百分點。黃河146%,增1個百分點。西北113%,持平,本流域棉田中棉間果樹的面積繼續增加。
(二)種植模式
1、棉田套種(栽)模式。該模式占兩熟面積的58.8%,面積1359萬畝。一是麥棉套種(栽)占兩熟面積的20.3%,分布于長江和黃河,其中四川占76.1%,河南占51.0%,江蘇占42.6%,湖北占12.6%;山東魯西南占9.6%。二是油套棉占兩熟面積的5.8%,分布在長江。三是多種瓜類與棉花間套作占兩熟面積的3.7%,各地都有分布。四是蒜(蔥)套栽棉占兩熟面積的7.8%,集中分布在黃河的濟寧、菏澤和徐州等。
2、棉田連作復種。該模式占棉田面積的41.2%,面積952萬畝。主要模式:長江油(麥)后棉占54.1%,已成為主要模式;麥茬移栽棉花占兩熟面積的8.1%,主要分布于南襄盆地,黃淮平原和華北平原南部正在積極示范。
3、棉田間作。該模式占面積的5.5%,面積約127.2萬畝,由于南疆果棉間作發展很快,大部果樹業已長大,棉田面積已退出。
三、討論
長江流域棉區耕作制度兩極分化繼續加大,一極為兩熟連作占棉田面積的66.9%,該模式不需套種或套栽,節省勞動力,干活比較省勁,是一種輕型種植模式。生產上,要采用春棉中早熟類型品種,合理密植,育苗移栽,促進早發早熟,以利奪取高產。另一極為棉田復種指數下降10個百分點,相當于一熟制棉田面積增加220萬畝。棉花栽培要采用一熟制技術,包括選擇中熟品種,可以直播,注意增施有機肥和鉀肥防早衰,以利奪取高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