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期盼棉花直補早日夢想成真
作為央企的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具有100萬錠的紡紗規模,其中50萬錠用來紡60支以上的高支紗出口國際市場,但是日子過得也很拮據。據公司副總經理狄慧介紹,目前公司訂單不缺,生產也滿負荷,但還是在微利與虧損間徘徊,只能“勉強活著”。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規模在1萬錠左右的小企業因資金不足,40%左右的企業已關閉。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及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調查顯示,新疆紡織2萬多人存在隱性失業。
是什么導致龍頭棉紡企業在虧損邊緣掙扎?是什么導致小微棉紡企業“關、停、并、轉、死”?
國內外高額棉價差是這一切的病灶。一噸國產棉花與國外棉花相比,從去年至今,價差一直在3000元~6000元區間浮動。美爾雅期貨經紀公司副總經理趙國權認為:即使我們的紡織企業再調整結構、提高質量,也已無法消化數千元的棉價差。
詹靈芝對這種現狀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兩個人在完全公平自由的狀態下搏斗,死的人會心甘情愿;如果一個被捆住手腳的人與另一個毫無束縛的人搏斗,那么死掉就很冤。目前,我們的棉紡企業就像那個被捆住手腳的人。
有人將我國棉花政策形容為“棉花恢復了計劃經濟體制,甚至比計劃經濟管得還嚴格”。而廣大的用棉企業則處于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競爭中。上下游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無法接榫,就造成了現在畸怪的現象,令處于高度市場化競爭中的棉紡企業苦不堪言。
同時,國產棉質量大大下降成了棉花收儲、敞開收購過程中的“副產品”。在收購中,棉農經常把可紡高支紗的二級棉與低檔的五級棉混合成四級棉出售。另外,由于職能部門監管不力,棉花中的“三絲”問題依然嚴重。廣東清遠德泰紡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嬌蘭以實例證明了“三絲”的危害:一寸長的異纖就可以造成100個左右的布面疵點。
其實,我們的棉紡企業也非常理解國家出臺收儲政策是出于對棉農的保護。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棉農真正得到的實惠有限,以至于植棉意愿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廣大棉紡企業以及中紡聯聯手呼吁實行棉花直補政策。
可喜的是,目前國家層面對棉花直補政策釋放出改革的積極信號,廣大棉紡企業期盼此項政策盡快實施。棉花直補政策在中紡聯副會長高勇看來,這是解決棉花問題取得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一旦實施棉花直補政策,收儲政策定將有所改變。
但是政策要改變,只能寄希望于明年。中紡聯棉花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世濱提醒廣大棉紡企業,還要忍受一年左右的高棉價和高棉價差。“一年困難期,不知又有多少企業死掉?”一些企業老板發出無奈的感嘆。
國家利用直補政策把棉農保護好,取消進口棉配額限制,讓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下競爭,放開困住手腳的“繩索”,這是廣大棉紡企業的心聲和期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