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業持久基石:農工商協調發展
在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針對新年度的棉花種植情況,中國棉花協會發布了相關統計結果。由于紡織需求的不確定性使棉花行業風險增加,加上近幾年植棉成本大幅上漲,棉農種植積極性有所下降。2013年度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將同比下降6.7%,棉花生產繼續出現萎縮,國內棉花產業的生產形勢面臨挑戰。
本次會議主題為“信心、轉型、共贏”。會議由中國棉花協會、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辦。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棉花紡織業者圍繞主題進行深入交流。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駱琳、中國棉花協會會長周聲濤、山東省副省長趙潤田等出席。開幕式由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芳主持。
駱琳在致辭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棉花和紡織行業造成沖擊,新的一年,需求不足的大環境沒有改觀,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資金困難等制約因素依然存在,中國棉花紡織形勢仍不樂觀,棉紡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在有效保護棉農利益的基礎上,實現農工商三者協調發展,加快建立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緊迫課題,需要各方共同參與和推動。
周聲濤全面分析了國內外棉花形勢,認為棉花產業前景依然看好。為幫助行業上下應對當前困難,中國政府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統籌產業鏈關系、統籌農工商三者利益,出臺了三項措施:即繼續實施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擴大棉花進口和投放儲備棉。截至今年3月31日,2012年度棉花臨時收儲結束,累計收儲棉花650萬噸,其中新疆棉占65%。同時,針對國內外棉花差價過大的情況,中國政府放大了棉花進口,2012年中國進口棉花514萬噸。國內外市場的統籌使國內棉花價格保持了穩中有升,從棉花上市初期的18500元/噸左右上升至19300元/噸以上。另一方面,為保證紡織企業用棉需要,中國政府從今年1月起定向向紡織企業投放儲備棉,截至5月27日,累計成交儲備棉182萬噸。以上措施保障了棉農基本利益,使國內棉花價格總體穩中有升。
對中國政府的各項棉業政策,周聲濤認為在穩定市場、保障棉農利益、保證紡織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帶來不利影響,需要總結經驗教訓,建立起有利于棉花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他指出,中國國情決定了在政策設計上,找準農工商利益平衡點的重要性,避免出現“棉賤傷農、棉貴傷工”的惡性循環。同樣,紡織業更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他特別提出,品牌化是中國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應貫穿棉花產業鏈各個環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