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制造業現狀:脆弱者猝然倒下 堅守者仍在觀望
已是三伏天,蔡旭輝的心卻如掉進了冰窟窿。這位服裝制造商努力讓自己保持熱情,投入寡淡的生產中,以保證企業正常運轉。
堅持,是蔡旭輝和他的同行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停工,則意味著失去客戶,失去市場,繼而徹底退出這個行業的競爭。
近年來,出口訂單銳減,用工成本大漲,產品利潤萎縮,企業融資困難,橫掃全球的經濟危機讓中國服裝制造業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脆弱者猝然倒下,堅守者仍在觀望。
慘淡經營
“我干這一行十幾年了,從沒遇到過今年這樣的情況。以后會怎樣?不知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晉江市依絲紡服裝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程耀難掩沮喪和迷惘。
與往年同期相比,2012年這家公司的業務量足足縮減了近4成,開機率不過8成。
“不僅訂單少,資金回籠也慢,拖欠現象非常嚴重。”吳程耀抱怨說,以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拿到貨款,現在拖欠三四個月是很正常的事。
產品幾乎沒有利潤,但企業仍要硬著頭皮開工。雖然原材料成本下降了約10%左右,但人工成本上漲得厲害,在業內原本就很透明的紡織品,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開工僅僅是為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告訴別人自己還“活著”。
“要維持老客戶,保證熟練技術工人不流失,一停下來就完了,基本退出了這個市場。”吳程耀說。
成都某小型服裝加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 今年上半年公司只完成了價值1200多萬的訂單,而去年同期完成訂單價值多達1900多萬,同比下降36.8%。“從目前的情況看,下半年訂單量減少則在50%左右。”
從事嬰幼兒服裝出口的四川紅果制衣廠則面臨更大的挑戰,近三年來,其產值持續縮水。“前年完成產值5800萬元,去年2400萬元,今年上半年只有500萬元。”紅果制衣廠負責人頗為無奈。
小、微企業在死亡的邊緣掙扎,大公司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尤其是對出口型企業來說。
寧波華美線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曉南告訴記者,匯率波動的風險主要是客戶來承擔,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今年越往后期的訂單報價越高,最近生意已變淡,出口量減少了2%-3%。
上海一家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訂單已下滑9%,主要因為現在企業出口綜合成本在上升,但海外客戶卻以東南亞的成本價來對標壓價,公司不得不放棄掉一些訂單。
晉江市仁和企業業務部經理蔡旭輝告訴記者,公司利潤縮減得厲害,“差不多縮了30%-50%”,目前只能是積極拓展南美市場,來彌補以前歐洲市場留下的“虧空”。除此之外,他還希望通過多多參加展會,來吸引更多客戶。
蔡旭輝以采購商的身份赴香港參加了一次展會,考察春夏服裝。讓他失望的是,展會上參展商居然比采購商還多,成交量也不大。
蔡旭輝問了下周邊的同行,不少公司都沒什么訂單,機器大部分都停了下來;有些經營品牌的公司出現了庫存危機,產品積壓嚴重。
不僅是出口受阻,內銷形勢也很嚴峻。蔡旭輝了解到的情況是,晉江一帶一些專做國內市場的企業,訂單量也大幅下降。而晉江只是當下中國眾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生存現狀的一個典型代表。{page_break}
盟友拋棄
與訂單下滑相比,被當初的親密盟友無言的“拋棄”顯得更為悲慘和無助。
“工資剛漲起來工廠就關閉了。”阿迪達斯蘇州工廠的一名程姓員工向記者抱怨說,隨著金秋的到來,他也感覺壓力日益迫近。“雖然工資兩年來平均上漲了500元,但好景不長,阿迪達斯蘇州最后的這家直營工廠即將關門大吉,200多員工面臨分流。”
臺資企業裕元工業集團是阿迪達斯一個較大的代工集團之一,裕元在中國大陸設有眾多工廠。據報道,截至2012年,裕元鞋類生產線為525條,其中分布于越南和印尼的生產線加起來達到286條,占比超過50%,中國大陸則有230條生產線。
2012年7月18日,阿迪達斯公司宣布,將關閉其位于中國蘇州工業園的唯一一家在華自有工廠。在代工廠看來,阿迪此舉無異于過河拆橋。
從1996年進入中國,阿迪對代工廠的要求就非常嚴苛,為了達到其要求,這些代工廠投入頗大。
據了解,2009年,阿迪達斯提出一項名為Gassa Milestone計劃,該計劃對代工廠的產能、設備、軟件等作出評分,評分不達標的企業將被淘汰。由于這項計劃,代工廠紛紛在培訓、設備、軟件上投入不少資金。
“一旦終止合作,僅我們工廠的設備損失就在300萬元左右,我們現在只希望阿迪達斯方面能給出一定的設備補償”。蔣留紅表示。
蔣留紅的敏恒實業有限公司是阿迪達斯中國區最大的帽子加工商,其旗下的一家服裝廠產能100%依附于阿迪達斯。
為了配合阿迪達斯等國際生產商,敏恒實業2003年新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新廠房,并配套著繡花車間、印花車間、配件生產車間等等。
由于產能完全依附于阿迪,該企業平時基本沒有接觸其他客戶,如果短期內找不到新訂單,只有關廠一條路。
事實上,裕元工業只是國內眾多被“拋棄”的制造企業之一,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遭遇同樣的命運,對中國服裝制造業來說“寒冬”還將繼續。{page_break}
寒冬持續
數據顯示,今年4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對香港和東盟出口現異常高增長,當月對香港出口增長45%,對東盟增長71%。這似乎給中國紡織服裝制造業帶來一絲“曙光”,然而隨著國家相關部門開展一系列調查,發現4月貿易中含有不正常的因素,數據有“水分”。
5月初,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公安部和海關總署等聯合加大對存在異常或可疑情況企業的核查力度。整治措施的出臺促使出口中的虛假成分被擠出,貿易數據得以澄清。5月數據回歸真實,當月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迅速從4月的18%降至5.2%,對香港和東盟出口增幅降至18.8%和14.1%。
盡管近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760.49億美元,同比增長13.4%。交出了一份差強人意的期中考成績單,但眾多服裝企業均向記者反映,目前海外訂單呈現減少趨勢,對下半年出口擔憂。
在蔡旭輝看來,2012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遭遇了比2007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更加嚴峻的形勢。隨著歐元對人民幣的貶值,歐洲市場持續疲軟,難見復蘇跡象,出口型紡織服裝企業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2011年情況就已經很差了,當時預計2012年會好一點,沒想到更惡劣。”對于未來,蔡旭輝感到悲觀,“我還沒有看到任何好轉的跡象。”
“估計2013年只能這樣了,希望能平穩過渡。”他祈禱說。
在石獅紡織服裝商會會長田啟明看來,目前的狀況還會持續多久,仍要看國際形勢,“明年可能還不是很樂觀。”
中國服裝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指出,外需不振,內需趨緩,效益下滑已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好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經過近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在進入重要的調整轉型期。
中國制造,正逐漸喪失其傳統的價格優勢。而紡織服裝業目前遭遇的出口難,不過是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同樣困境的一個縮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