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棉花倉儲工作會議
濟南召開的2013年度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棉花倉儲工作會議上,中國纖維檢驗局纖維質量監督處王丹濤處長就新的棉花標準以及2013年度臨時收儲棉花的質量保障機制進行了解讀。
王丹濤處長說,修改標準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國棉花在貿易結算和紡織企業實際使用過程中已出現脫節,需要解決品級獨大的問題,解決在棉花貿易和使用兩張皮的問題;二是適應棉花質檢改革的要求,由感官檢驗過渡到儀器化檢驗,用包包檢驗取代按批檢驗。要實現逐包儀器化檢驗,不再實行感官檢驗,棉花標準原有的品級項目就必須改,因為品級是無法實現儀器化檢驗的。
他說,新標準的核心是取消原有品級,替代為顏色級、軋工質量。原有品級為1-7級,而顏色級里包括4個類型13個級,有關棉花分級體系由棉花的顏色分級圖、實物標準和文字描述共同組成。只有標準改革取消品級并用顏色級替代,才能夠實現定量檢測,才能夠實現儀器檢驗,才能真正替代感官,消除人為的因素。
王處長表示,新標準的實施有利于提升棉花質量。首先,顏色級和軋工質量指標可以更加客觀合理地反映棉花質量,并與紡織企業的需求接軌,減少混等混級、摻雜使假等現象;其二,伴隨著新標準的出臺,新的貿易結算體系也相應調整。在舊的標準體系下,品級占價格中的比重為70%,而新的標準體系下,顏色級只占30%,且絕大多數質量指標都會在價格中占有權重。棉花臨時收儲采用新的標準,除了公布質量要求、質量指標以外,還要公布差價,將有利于形成新的結算體系;其三,采用新標準有利于檢驗客觀公正,實行儀器化檢驗之后,人為的影響因素就會大幅度降低。
針對大家非常關心的臨時收儲棉花的質量保障問題,王丹濤處長介紹中纖局以及相關部門和單位已經或正在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將加強對加工環節樣品真實性的管理,一律改由檢驗機構親自取樣,并且每批核查3到5個樣品;二是入庫環節增強核查和抽查能力,核查比例增加到10%,按186件來算要抽查19個樣,較以往增加6倍;三是對存在問題的加工企業增加警示并嚴肅處理,增加加工企業簽訂承諾書、公布違規企業名單、違規企業落實整改等措施,并加強溯源管理;四是對檢驗機構出現問題的,將取消其檢驗資格,并對相關人員予以行政處理,涉及違法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最后,王丹濤處長用“站得比較高、看得比較遠、思路比較新、定位比較準、做得比較實、成效比較大”來概括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近幾年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績。與此同時,他提醒參會人員應該抓住物流規劃建設和質檢改革進一步深入的機遇,提高倉儲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務能力和裝卸能力,審時度勢、未雨綢繆,抓住機遇進行提升和轉型,避免形勢變化帶來經營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